27@365:春归鸣鹤园——北大日记(214)

标签:
365教育北京大学 |
分类: 家在燕园 |
北京大学校园最著名的景观是西校门,但是最幽静最雅致的景观是鸣鹤园。
鸣鹤园位于北大西门内北侧。是当年被誉为京西五大邸园之一的鸣鹤园的遗址。
根据历史记载。鸣鹤园与北大的另一座古园林镜春园,原本同属春熙园,是圆明园附属园林之一。乾隆年间,赐予宠臣和珅为园,成为淑春园的一部分。后至嘉庆七年,将淑春园一分为二,东部较小园区赏赐给嘉庆四女庄静公主,名曰镜春园;而西部较大园区则赏赐给嘉庆第五子惠亲王绵愉,即为鸣鹤园,俗称老五爷园。园主绵愉是晚清政局中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为道光、咸丰皇帝所倚重,曾与增格林沁一起镇压过天平天国北伐军。
有如此深厚的历史背景,可以想象,在其繁盛时期,鸣鹤园一定是一座非常秀丽壮观的园林。
不过,在我的记忆中,至少在上个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鸣鹤园一直是格外荒芜的。在燕京大学的校园设计中,虽然在距离鸣鹤园遗址不远的地方建造了办公楼、外文楼和民主楼,但是对于鸣鹤园这块地方,似乎没有建筑规划。所以,在我们小的时候,尽管把燕园都跑遍了,玩的翻天覆地。但是,却很少到鸣鹤园遗址来玩。原因就是这个地方太荒凉了,杂草遍野丛生,树木遮天蔽日,池塘的绿水上飘着浮萍。从现在的观点来看,这里生态环境保护的很好,有点湿地景观的意味。但是,对于年幼的孩子,这里有一种阴森森的氛围,不是不吓人的。
之后的岁月中,鸣鹤园遗址被整修。在民主楼的西侧,建立了著名的赛克勒考古艺术博物馆,这座建筑的风格和其周围的建筑浑然一体。民主楼、赛克勒博物馆和外文楼围成了一个品字形的建筑群。在赛克勒博物馆的西侧,有南北相连的两个小湖,被一座小桥连接。此外,还有一座水上凉亭。在原有的树木之外,鸣鹤园里又栽培了不少新的花木,最多的是迎春花(又称连翘)。一到春季,这里百花盛开,绿草葳蕤,一片大地回春的景象。
这里是燕园最安静的地方,似乎还保留着年深日久的寂静。除了有个别来赛克勒博物馆参观的人在此驻足之外,平时就是有一些学生在此读书了。有些外语系的学生,特别喜欢在此练习外语的发音——这是外语系学生的必修课。所以有时,参观者在湖水边听到有人在旁若无人地大声读外语,千万不要感到诧异。
每年暑期,大批的游客到北大校园游览,他们最喜欢去的地方是未名湖、博雅塔、图书馆和西校门。对于鸣鹤园,很多人不熟悉不了解。这样也好,至少保持了鸣鹤园的宁静。
在这里,燕园的过去与未来是那样紧密地衔接在一起,一种厚重的美感,延绵不断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