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365:实体书店的出路在于创新——北大日记(213)

标签:
365文化书店 |
分类: 大千世界 |
随着“当当网”一类的网络电商书店的风靡,内地的实体书店经营难以为继。即使是在北大校园周边这样的充满文化范围的地区,实体书店也是一家接一家的倒闭。
从一般层次看,实体书店的倒闭是因为营运成本远远高于网络电商,不具有竞争力。但是,从更为深入的层次去思考,一个问题是,在网络时代,人们真的不需要实体书店了吗?
近日买到了一本新书《世界最美的书店》((日)清水玲奈 著,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出版),阅读之后,给了我不小的启发。
作者之所以写这本书,也是带着与我同样的困惑:“当今,是号称‘第二次古腾堡革命’[i]的高度信息化时代、纵然脱离了纸本书,人们亦可以完成阅读:纵然没有了书店,亦可以购买书籍。而不知为何,大家依然对书店保有兴趣和热情,渴望亲身驻足、徘徊其中。因为在那里始终有些什么,持续吸引着、召唤着,即使拥有了便捷高效的现代化生活,内心仍无法满足的我们。”
带着这样探究之心,作者探访了世界各地20家独具特色的实体书店,介绍了每家书店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及长盛不衰的原因。
通过阅读,我发现,这些书店之所以能够吸引人不断前来,有诸多的原因。(1)它们带给读者的不仅仅是书,还有阅读体验和其他的体验。比如,位于希腊的圣托里尼岛的亚特兰蒂斯书店给前来的年轻人提供床位,他们可以在这里住宿、阅读和写作,不需要支付费用,只要用看守书店的劳动来“兑换”即可。这样,很多年轻人就非常喜欢到这里来,他们不仅可以有旅游住宿的地方,还可以阅读、写作、获得创作灵感,这里可能是未来作家诞生的摇篮。久而久之,这里成了文艺青年的聚集地。所以,未来实体书店的定位绝度不是仅仅卖书盈利。(2)在空间上,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场地经营书店。这样不仅降低了成本,也使得书店具有建筑艺术价值。比如,英国英格兰岛北侧的巴特尔书店,就是利用不再使用的旧阿尼特火车站建成的。这里是书籍的始发点和终点站,内有35万册图书。顾客来自全英各处。他们留下自己读过的旧书,同时从书店带走与其价值相等的其他书。每年到访巴尔特书店的客人达20万人之多。而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的雅典人书店是用一座1903年建成的废弃的歌剧院建成的,因此有“书之剧院”。这些独特的书店不仅是书店,而且成为当地著名旅游景观,一举多得。(3)书店的建造经营者应该是爱书之人,同时也是创新创业人才。很多书店的建造吸引了著名的建筑师和设计师参与,令书店在落成之时,就具有时尚艺术价值。比如意大利米兰的科摩大道10号书店,就是米兰时装周的一个组成部分。由意大利版Elle杂志的创办者Carla Sozzani女士于1990年创办。开始位于一个街区的车库里,之后迁到科摩道10号街区。在书店的装修设计方面,Carla吸引了很多设计师参与,使得书店非常时尚,每年吸引着全世界各地的读者前来。
由此可见,未来的实体书店还是书店,它的核心价值是书籍以及凭借书籍传播的文化;但是,它又不仅仅是书店,而应该是集旅游、艺术、展览等功能为一体的创意集合体。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或许,我们在实体书店的经营方面要跳出传统思维的模式,脑洞大开,多管齐下,寻找出各种各样的实体书店经营模式。国内已经有人开始起步,据说,现在南京就有用地下防空设施开办的书店。作为全国的文化中心,北京这方面应该有很多资源可以整合。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今天,我们应该可以期待未来的新型的实体书店脱颖而出。
正如本书的作者所说:“去往书店时沿途的风景,店内的气息与氛围,店员们细心周到的服务,以及与邂逅之人的欢颜畅谈,的点点滴滴之间,都充满着故事。尽管现代人贪求便利且高效率的生活方式,但仅从其中绝对无法体会到满足与充实。或许正因为如此,我们才需要向书店迈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