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老饕友人“食家饭”俞沁园姐姐谈点事情,顺便大吃一顿。
吃什么好?是个问题。
“不如选韩国菜吧。”姐姐提议。我知道她近来受一家韩国机构委托,调查上海的韩菜,几十家试下来,已变成大长今级别的专家,听她的,准没错。
到底哪一家?姐姐遥指紫藤路上的“麻浦屋”。
当天气温打破40度,我一早外出,晒得昏头昏脑,数身大汗出下来,几乎虚脱。抵达饭店,一看是榻榻米的角落席位,姐姐苗条不要紧,我的身形大,坐起来压迫肠胃,更没胃口了。
韩国菜的规矩,一定先上几碟泡菜给你。通常判断一家韩国餐馆的水准,看奉送的泡菜即知,有些生意滔滔的连锁店,象征性地装了几片,而且是那种工厂流水线产品,存得太久,还发酸呢。这样的店,管它名气多大,也要列入黑名单,永不光顾。
“麻浦屋”的泡菜,放在一个小缸里端出,量极大,先声夺人。要用把小剪刀剪开,不然女孩子们的樱桃小嘴塞不下。样子对了,味道差不到哪里去,一试果然满意。
接着再上两碟生蒜头,分别用糖醋和辣酱浸之。大蒜食后口气不雅,很多馆子改良来改良去,干脆取消算数。我倒是反对类似的妥协,韩国人的民族性很强,把最刺激的食材拿走,他们不会赞同。
蒜头入口,相当惹味,这下子终于把味蕾打开。姐姐叫的一大桌菜,才吃得下去。
炒杂菜,是家家都做的菜式。你也许会说,蔬菜炒粉条嘛,有什么特别?其实这道菜在韩国是高级的宴席菜之一,自古即有。原始的炒杂菜,没有粉条,加粉条的做法普及至今,八十多年罢了。
家乡煎年糕,点白糖入口,但年糕本身却是咸的,两种味道融合得很好。这些地道的小食,在大路的韩菜馆吃不到就是吃不到。
烤牛肉吃得多,换一客清蒸的,另有牛肚和牛筋,非常软熟,蘸食的酱油也可口,谁说韩国人只会用辣酱呢?
吃得开心,追加一碟烤五花肉,也不错。这里切得较厚身,是早期五花肉流行时习惯。
再来雪浓汤。当今都写作“雪浓”,正确的写法应该是“先农吧”,考证起来,是古朝鲜国王祭祀先农坛时发明的,故名。不过韩国人经历去汉字的运动,音译的话叫“雪浓”也对,把牛头、牛蹄、牛骨、牛下水等等熬一天一夜,最后的汤,色雪白,味极浓,非常直观,旧名反而没有这样的效果。
正宗的吃法是吃时再下调味,加了盐上桌的,必非上等货。用胡椒和盐皆可,但最高明的是下泡萝卜和汁,味道错综复杂,你这么吃给韩国人看到,他们绝对当你是朋友。
有趣的还有韩国饺子,用很大很薄的皮,包入猪油白菜或者泡菜的馅,包法接近馄饨,个头则不逊小馒头。说起来韩国人自己也有叫馒头的,有蒸和汤的做法。如果素馅的饺子,像冷面那样浸放在冷汤里也行,称为素饺汤,是夏日恩物。
样子比味道更吸引人,拍照一张翌日放在网上,网友评论,“像韩服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