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从心做起

(2010-09-15 17:47:19)
标签:

转载

原文地址:从心做起作者:原影

http://s14/middle/4bbd62fcg8f1e9d6f813d&690

    以下选自学诚法师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xuecheng

    日需精进;助有缘人。

 

    佛教的基本教义,如:业感缘起、生佛平等、依正不二的思想,乃至五戒、十善、四谛、八正道、慈悲心、菩提心、六度、四摄等为圆满自他二利而累劫修行的具体内容,都兼有提升道德、净化人心的重要意义,都已成为中国佛教的基本诉求;进而慈悲济世、自觉觉他,共跻圣域,共享安乐,是一种系统完整的生命教育,体现着构建和谐家庭、和谐社会乃至和谐世界的价值取向。

    佛教的信仰,是建立在无限生命中因果关系的基础上的,正确的佛教信仰的价值观,是引导我们不断超越自我与趋向生命解脱的人生信念。在肯定无限生命的自我开创与正确实践的前提下,只有如理如法地秉持“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菩萨精神,才能够在现实人间传扬佛教的智慧与慈悲。(学诚法师2007年10月26日在第十次中韩日三国佛教友好交流会议基调演讲摘)

 

学诚法师在北京龙泉寺的随机开示(选摘)

    我们学习佛法需要很长的时间,按部就班,不能快,太快的话,会有反面的作用,欲速则不达。我们常常把佛法比喻成阳光、雨露、空气,或者要喝的水、要吃的菜,因为这些东西能够滋养我们的色身,血肉之躯;而佛法是滋养我们的法身,是我们精神方面最重要的食粮。这些东西我们每天都需要,不是哪一天需要哪一天不需要,如果哪一天没有了,就会有问题。

    佛法简单地说,就是让我们的心态能够平稳,能够安稳,能够有很多体会,内心里面有力量。内心有力量的话,就能够去承担很多很多的东西,如大地一样,它有力量能够承载一切;如大海一样,能够去包容一切。内心有力量,就能够面对一切境界,在这些境界中不迷惑。因为不迷惑,我们就能够对外在的事情认识得很清楚,这就是常常谈到的善观缘起,也就是对缘起法的通达,究竟通达缘起法,就是证悟空性。缘起法的通达,不仅仅说是我们能看到眼前这些事物的缘起,而是说他知道这个因以后会导致什么果,这是很重要的。我们想要下生比这一生好,希望跳脱生死轮回,都需要有相应的因种。我们更长远的目标,也就是佛果,它就需要种成佛的因。比如我们需要苹果、梨、香蕉、茶叶,就需要种相应的种子,才能得到这些果,而且,这些因要种得越早越好,种得越多越好,也就是种正因,这是非常重要的。

 

    为什么有时候我们分辨不清楚什么是正因,什么是邪因呢?那是因为我们对佛法的了解和认识还不够,在我们的内心当中,不能够很清晰地认识到,这种行为能够集聚到资粮,那种行为会有不好的果报。即使我们造了一些善业,如果没有回向到无上正等菩提,那么有可能它就变成了人天小果。人天小果也可能升天,也可能后世当大官,那这个样子,不是我们的目标,不是我们的归趣。

但是我们长期以来,一直没有熏习这些概念,理解起来会有些困难。所以说佛种从缘起,接受了这些概念,不断发心,不断去种成佛的种子,那么这样的话,我们面对种种的境界,这些境界都是我们集聚成佛的资粮,种成佛正因的时候。如果没有各种各样境界的话,我们这些资粮就不能得到累积,福德资粮,智慧资粮,都不能累积。

    当然,我们第一步学习的时候,肯定是学文字,从文字到理论,从理论到实践,从实践到我们的成就、成果,也就是教理行果的次第。

    教理行果的第一步,就是要信教。“教”就是说,我对一部经,对一部论,觉得可信,学了之后,对自己有利益。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前提,这样他才会去学。然后我们去理解,这里面到底在讲什么,讲些什么道理。再后我们会去行,行的时候,一点一滴去对照,对照我们的实践,最后就是成就佛果。

    教理行果说的是信解行证的次第,后面的这些成就、这些结果、这些心得,又要用前面的教理来印证,印证我们的心得、我们的成就,有没有偏离佛法,教理行果是一个系统的完整的次第。

在通常情况下,我们要么处在第一个层次,要么处在第二个层次,就是一般大家都会在“教”与“理”的层次上。文字就是“教”,理解文字就是“理”,这些还比较简单,真正到“行、证”才比较难。而教理行果,最关键的都是在“行”这个部分。如果我们的“行”做不起来的话,我们前面的“信”跟“解”很难能够落实,“信、解”跟“行”配套,那是很不简单的。

    拿“信”跟“解”来说,我们一天、几天就可以读很多经文,乃至看好几遍。但是在“行”方面,我们可能用几年、几十年都不容易有很明显的成效,我们要转变一个人的习气,乃至彻底对治,那是非常难的。反过来说,我们只要在一个烦恼上对治有功夫、有经验、有心得,那么在其它的烦恼的对治上,也会有经验、心得。同时就是说,去帮助别人,去利益别人,也会有经验。

    我们的内心有两种状态,明与无明,一个光明一个黑暗。它既有光明面,也有黑暗面;它既有智慧,也有烦恼。学佛就是要让智慧不断得到启发,只要智慧起来,无明黑暗自然而然就消失了,它们两个刚好是相对的。

    在教理方面说,哪个宗派,哪部经,哪部论,哪个法门是什么意思,这方面讲起来是很复杂的,但是你真正去实践,所有的法门都能够统一,所有的法门最终都趋向于佛果,都是让人成佛,都是让人断烦恼,证菩提,都是一样的;内容都是戒定慧,都是三宝,都是三毒,都是闻思修,讲来讲去都能够会通。

    所以我们学习佛法就是要让问题越来越少,刚开始可能没有问题,学一段时间以后,可能问题越来越多;然后呢,慢慢把这些问题去掉;再后,慢慢就会好起来,这个过程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我们不需要说,在几年内就要了脱生死、要成佛,那是不可能的,关键是我们踏踏实实一天一天地学,一天一天地进步。(2007年1月3日于北京龙泉寺)

 

《怎样修行—— 学诚大和尚开示》

  谈到修行,首先要具备两种条件:一种是内因,另一种是外缘
  内因是暇满人身,这是我们能够修行的主因。我们今生今世六根具足,头脑灵敏,又能够发心学佛,能够听闻到正法,因此要珍惜宝贵的光阴,珍惜这种种殊胜难得的修道因缘。外缘就是有好的师长、好的同行、好的修行道场,这些都是修行的助缘。如果不能体会到善知识、同参道友和外在环境对我们的帮助,就会常常遇到障碍,容易产生各种毛病,很难顺利修行。所以,我们要珍惜难得的暇满人身,珍惜良好的修行助缘,把握这改善生命品质的殊胜因缘,走好修学佛道的每一步。
  其次,应该认清三个毛病。这三个毛病,分别对应于学佛的三个不同层次。
  一是最初发心太过猛烈
。刚刚学佛的人,通常容易犯这个毛病。每天一定要念多少声的佛号,诵多少卷的经典,做多少件的事情,发心非常地猛烈。结果往往是这几天做做这个,过几天又干干那个,做一做就歇一歇,做一做就换一换,弄得又疲惫又散乱,没有办法持续修学。所以,初学佛的人应该发持久心,发长远心,踏踏实实地修学,平平稳稳地进步,初发心切忌过于猛烈、急于求成。
  二是修行当中彷徨不定。克服了发心过猛的毛病,修学了三五年以后,就进入学佛的第二个层次。在这一阶段,容易彷徨、迷惑,觉得修行好几年了,进步反而没有刚学佛时那么明显,于是开始怀疑修行道路的可信性,怀疑修行方法的正确性。这种种的疑惑,导致懈怠放逸,甚至中途退却,不再继续修行了。所以,处在第二个层次的学佛人应当勇猛精进,突破彷徨心理的障碍,排除对修行的疑惑,才可以进一步向上修学。
  三是稍有成绩便高慢自大。学佛的人精进用功了十年以上,在学问、修行、做事等方面有了一定的成绩以后,就到达了第三个层次。在这一阶段,容易产生高慢,认为自己的修行工夫很好,修行的法门很殊胜,学问渊博,事业有成,自利利他非我莫属,别人都比不上我。因为高慢自大,增长了我法二执,障碍了更加长远的修学,也就不可能获得修行上真正的成就。所以在历经了十年、二十年乃至更加长久的修学过程,在某些方面有了一点成绩以后,就要注意“韬光养晦”,不要急于张扬,而是要更加谦逊地反省自己,更加努力地用功修行,以期达到工夫的成片、修行的纯熟。以上三个毛病,在修行之前就应该了解清楚,才能够在修行当中积极防止。
  最后,真正的修行,必须遵循四项步骤。
  比如说,我们要制造一把好的剑。首先要选择好的铜、铁等原材料。第二步就是对原材料的冶炼、陶铸让剑的毛坯显露出来。第三步,经过一番的敲打、淬火、磨光,将粗糙的剑坯琢磨成闪闪发亮的剑。第四步,还要将打造好的剑埋在土里。等到把剑上咄咄逼人的气焰去掉,再从土里拿出来。这时候,一把锋利的好剑就形成了。手持这把利剑,便可以削铁如泥、所向披靡了。
  修行也是如此。我们要把自己锻炼成能断烦恼的法器,第一步要培育好根基。根基不够就会时时遇到障碍,处处存在困难,就不堪成法器,不能成大器。所以,要多忏悔,多集资粮,让业障渐渐减少,善根逐步增长,培养清净的信心,培育良好的根基第二步,有了良好的根基,还要仰仗师长的教授、教诫,依靠同行的鼓励、帮助,加上自身不懈的努力,深入经律论藏,思维善恶因果,树立起对佛法的正见第三步,虽然具备了正确的见解,但缺乏具体的实践,需要面对顺逆各种境界时的历练。经历了一番长时间的身心磨练,不断规范言行举止,逐渐清除内心尘垢,让三业清净,三学增上。第四步,虽然修行上有了一些心得,但不能骄傲自满,得少为足,认为仅此便可应对自他身心种种烦恼,而是应该继续精勤修学,让自己的修行工夫纯正、熟练。这时候,能断烦恼的法器就炼成了,我们也就拥有非常猛利、非常深广的智慧,能够洞察种种幻相,应对种种境界,调服种种烦恼,成就种种胜利
  信佛学佛,修行成佛,这是每一位佛弟子应有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只要我们具备两种条件,认清三个毛病,遵循四项步骤,一定能够紧随佛陀的身影,践履佛陀的大道,光大佛陀的事业。(2006年2月的开示文稿)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