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岸新派王柏菲庄园背后的争议
(2013-08-28 18:22:59)分类: 酒货札记 |
(载于「葡萄酒」杂志)
这个夏天,我参加了大名鼎鼎的柏菲庄园(Chateau Pavie)的四个年份的垂直品鉴——1995,2004,2007,和2008。除了两位葡萄酒业内人士,参加活动的都是平常喝酒不少、颇有经验与心得的朋友。能够一起探讨每一款喝到的酒,是绝佳的学习机会。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参与活动的足足有十个人,每个人分到的羹便寥寥无几。这让我想到,或许一瓶酒在不同的场合与目的下,应该是有一个“最佳人数”的。比如,对于喝茶的人来说,一泡茶所要承载的人数决定了品茶的性质。张源在「茶录」里提及:独啜曰神,二客曰胜,三四曰趣,五六曰泛,七八曰施。喝酒或许也有异曲同工之处——若是想要对酒本身有最客观和全面的认识,三、四个人喝一瓶酒是再恰当不过。在分享喝酒体验的同时,既能够理解自己主观感受的成分、对自己的嗅觉和味蕾的识别做细微的调整,又能够不失自己的判断。这次成了“施”的柏菲庄园品鉴,尽管每个人分到的酒足够尝到味,但却无法得其神,喝到每一款酒的变化,是为遗憾。
柏菲庄园是波尔多右岸的名庄,其历史自四世纪便有记载。自从19世纪红酒商人Ferdinand Bouffard接手整顿后声名鹊起,1954年获得圣爱美容地区“一级特等酒庄B级”的名衔。1998年柏菲换了新东家Gerard Perse后,进一步被全面改造革新,2012年晋级圣爱美容地区一级特等酒庄A级。柏菲的葡萄树平均年龄43年,种有60%的梅洛,30%的品丽珠(Cabernet Franc),和10%的赤霞珠。柏菲的葡萄田朝南,风土得天独厚,上层土是石灰石,中层是石灰石和粘土,底层是粘土和砂砾。Perse改造了葡萄园林、大幅度降低了产量、并买进了从接收葡萄到发酵葡萄的全新设备。他甚至重建了酒窖,嫌以前陈放的环境太过阴冷。葡萄经人工采摘后放入可温控的木质大桶中发酵,经蛋清澄清放入100%的新橡木桶中陈酿24个月。
Perse凭借大量资本投入把柏菲庄园送上了明星式打造的阳关大道,却不曾想到大道上也姿态很高的拦路虎。03年份的柏菲因为它所引发的酒评界两大巨擘的针锋相对而被推上了争议的镁光灯下。英国葡萄酒评论家Jancis Robinson认为此酒“荒唐”,有着“令人倒胃口的过度成熟的芳香,波特酒似的甜味。它更让人想起晚收的金粉黛(Zinfandel),而不是带着青绿的波尔多。”她最后打出了12/20的分数。相比之下,一直对Perse手下的柏菲情有独钟的Robert Parker为03年份打出了97到100的高分。他认为此酒是一个“非比寻常的尝试,有着升华之后的丰富、矿石、轮廓和高贵感。”乍看之下,两个人讨论的根本不是同一款酒。更令人大跌眼镜的是,Parker在得知Robinson的批评后,在正式酒评刊出前公开愤慨地指责Robinson对柏菲的不公很“恶心”,认为她是那些波尔多“反动保守党”的领头人物。他甚至指责Robisnon的不诚实,认为她的酒评并没有像她所声称的那样是盲品的结果,因为柏菲的瓶子形状特殊。Robinson的回击一方面貌似示弱,提出“难道我没有发表自己观点的权利吗?”,另一方面讽刺Parker只是“美国马里兰的葡萄酒大师”(wine guru of Maryland)。酒评界也就此站队,吵得不可开交。
柏菲的盛名和争议让当天参加活动的我们都跃跃欲试。虽然尝不到03年份,但我们都想从柏菲中尝出它让酒评家们反目成仇的机关。
95年柏菲出产于Perse接手之前。95年的波尔多并不是一个很好的年份——高气温,低降雨。虽然在刚出道的时候被酒评家看好,但大多数95年的酒都发展一般。95年的柏菲也不例外。红褐色的色泽,皮革、松露、和萎凋后的红色果实香气。中度酒体,在口中的延展度不错,但果味极淡,柔弱的丹宁和酸度撑不起扎实的结构。口感舒适有余,内容不足。95年柏菲是一款已经在走下坡路的老酒,且只有老酒的典型特征,却没有老酒的个性化陈年气质。在场的朋友对这瓶酒都格外冷淡有加。
喝04年柏菲时,仿佛能感受到当年葡萄成熟时所经历的崎岖路。04年波尔多的天气不稳定,多雨而阴冷的八月之后迎来了干燥温暖甚至阳光过于炽烈的九月。许多04年的酒会有未成熟的绿色痕迹和严凛口感。除了略偏干涩的口感之外,04年柏菲没有一些过于明显的问题,相反有艰难年份的一份努力的可爱,看得出酿酒者的用心良苦。扑鼻的新橡木和极为成熟的黑色莓果、干果、与摩卡,入嘴后像打了包一样的风味一泄成注,沉到喉部时略苦涩。在粗糙单宁的副旋律下,这款酒体浓郁的酒虽然不够优美,也无节奏感,但结构大、力道强。这款酒被在场的好几位酒友列为当天相对的最爱,容忍了它的不完美。但两位专业人士并不喜欢04年份,说它口感生涩、风味不足。若说生涩是共识,风味方面的感受差别则怎么都解释不了。业余酒友和专业人士之间大眼瞪小眼,只能通过沉默表示不敢苟同。
2007年恐怕是酒评界公认的圣爱美容地区2000年以来的最差年份。整个葡萄成长期都颇为湿冷,还好相对温暖的九月来救场,但也不足以弥补整个年份的遗憾。07年柏菲的果香中夹杂着些须奶油和醋栗,入嘴后是更加明显的孩子气复合型果香,仿佛加了人工添加剂一样。酒体介于中度与浓郁之间,甜味过于明显,还好有恰当坚实的酸度为其支撑其基本的结构和平衡,并且让人有明显的“收尾不长”的印象。这款酒早熟,试饮期也较短,总的来说不是一款很严肃的酒。活动结束后,我再问几个酒友对这款酒的印象时,他们大多都摆摆手,不记得了。
2008年把好酒留给了有耐心的人们。虽然葡萄成长期的天气不甚理想,但极长的收获期保证了葡萄的慢熟——有些圣爱美容地区的生产者一直等到了十一月的第一个礼拜才把葡萄摘完。也许正是这种慢熟,08年柏菲比07、04两个年份都要克制很多。第一次在柏菲的香气里闻到了秀气的成分。香气也不再是以熟果香和新橡木桶作为主导,而是有许多香料、黑巧克力、烟灰。酒逐渐打开后还出现了薄荷香。口感紧致,但酸度和单宁都相当有棱角,风味上尽管丰厚,但在表现自己的时候畏手畏脚,基本上还没有打开,至少还需要窖藏五年。有几个酒友都很喜欢这款酒,但他们都不知道这瓶酒现在的状态究竟是还没发展好还是说到底潜力有限。
就柏菲庄园的声誉和价格而言,在场的业余酒友无一不表示了相当的失望,说四个年份中没有一款出彩。其中几个人都有收藏好酒的爱好,但他们都表示自己绝对不会购入柏菲,甚至说以后这个酒庄以后可以全部回避。另一位总结说柏菲的酒香气没有特点,口感粘滞,单宁粗糙,残糖过重,虽然有层次感但变化不明显,唯二可取之处是酒体浓郁,回味中长。只有一位相对宽容,说他所尝过的05年柏菲还是相当经典的,口感复杂单宁丝滑余味极其悠长,但却丝毫没有在今天喝到的酒中找到同样的出色之处。在场的专业人士在批评意见上明显克制很多,说柏菲的风格比较典型的浓郁,性价比不高。
我个人的拙见以为,柏菲继承了右岸柔和丰富的优势,成熟红果突出,但最大的问题是没有形成真正的风格。不同年份的品质差异过大,沦落成为了反映波尔多年份表的现身说法。如果说每个年份的变化体现在酒中都是一根针的话,那么酒庄自身的风格是那条穿针引线的线。我找不到柏菲的那根线,并且我拒绝用泛泛而谈的“浓郁”概括柏菲的特点。“风格浓郁”并不该成为形容新派酒的万能药——甚至遮羞布。换句话说,单纯的浓郁不是风格,如同单纯的瘦不是时尚,单纯的辣不是川菜一样。
从这个角度而言,我理解了为何柏菲能够成为引起酒评界争议的招风树。在当下的大环境下,一方面是专业酒评家抱怨所有酒越喝越相同,另一方面是大众市场对奔放直接的新派酒越来越喜爱,仿佛问题仅仅是新派好还是传统派好,变成了有限维度下进行的拉锯战。其实,这场旷日持久的争议并非仅仅是“新派”与“老派”,“革命派”与“保守派”之间的较量,而是一场关于“什么是好的新派酒”的讨论——“水果炸弹”(fruit
bombs)是否是一种风格?在梅洛身上出现金粉黛的口感是否具有别样美感?鉴赏新派酒的标准是否和鉴赏老派酒有所不同?如果不同,那该是什么?
03年柏菲象征了喝酒人的对“酒应该是什么”的迷惑和对“帕克化”潮流的思索。这和人们在工业化后面对越来越难寄托个人情感、越来越没有历史与传统的流水线产品时所进行的反思有异曲同工之妙。问题不在于新技术本身,而是新技术是否能够帮助制造人性化的、有美感的产品,而非简单追求方便快捷。然而,偷换概念的人们会以“方便快捷”作为为现代化辩护的说辞,却忘了“方便快捷”本该是将人类解脱于繁重劳力的工具,而非让人的肉身耳目越来越迟钝。同理,葡萄酒的浓郁为的是体现葡萄的内含物质,让巧媳妇能为精心盘算之后的有米之炊,而非仅仅做一顿乱炖。
喝葡萄酒之所以能够同时带给人感官愉悦与精神享受,在于它是能被喝下去的艺术品。如果是艺术品便一定要追求形式上的极致,而形式洗练凝华后的最高体现便是风格。我愿此生能够喝到许多风格化的浓郁,无论它是像大海一样宽广深沉的浓郁,像吉普赛女郎一样舞动的变化灵活的浓郁,像庐山一样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浓郁,还是那溶洞内神秘不可名状的浓郁。
这个夏天,我参加了大名鼎鼎的柏菲庄园(Chateau
柏菲庄园是波尔多右岸的名庄,其历史自四世纪便有记载。自从19世纪红酒商人Ferdinand
Perse凭借大量资本投入把柏菲庄园送上了明星式打造的阳关大道,却不曾想到大道上也姿态很高的拦路虎。03年份的柏菲因为它所引发的酒评界两大巨擘的针锋相对而被推上了争议的镁光灯下。英国葡萄酒评论家Jancis
柏菲的盛名和争议让当天参加活动的我们都跃跃欲试。虽然尝不到03年份,但我们都想从柏菲中尝出它让酒评家们反目成仇的机关。
95年柏菲出产于Perse接手之前。95年的波尔多并不是一个很好的年份——高气温,低降雨。虽然在刚出道的时候被酒评家看好,但大多数95年的酒都发展一般。95年的柏菲也不例外。红褐色的色泽,皮革、松露、和萎凋后的红色果实香气。中度酒体,在口中的延展度不错,但果味极淡,柔弱的丹宁和酸度撑不起扎实的结构。口感舒适有余,内容不足。95年柏菲是一款已经在走下坡路的老酒,且只有老酒的典型特征,却没有老酒的个性化陈年气质。在场的朋友对这瓶酒都格外冷淡有加。
喝04年柏菲时,仿佛能感受到当年葡萄成熟时所经历的崎岖路。04年波尔多的天气不稳定,多雨而阴冷的八月之后迎来了干燥温暖甚至阳光过于炽烈的九月。许多04年的酒会有未成熟的绿色痕迹和严凛口感。除了略偏干涩的口感之外,04年柏菲没有一些过于明显的问题,相反有艰难年份的一份努力的可爱,看得出酿酒者的用心良苦。扑鼻的新橡木和极为成熟的黑色莓果、干果、与摩卡,入嘴后像打了包一样的风味一泄成注,沉到喉部时略苦涩。在粗糙单宁的副旋律下,这款酒体浓郁的酒虽然不够优美,也无节奏感,但结构大、力道强。这款酒被在场的好几位酒友列为当天相对的最爱,容忍了它的不完美。但两位专业人士并不喜欢04年份,说它口感生涩、风味不足。若说生涩是共识,风味方面的感受差别则怎么都解释不了。业余酒友和专业人士之间大眼瞪小眼,只能通过沉默表示不敢苟同。
2007年恐怕是酒评界公认的圣爱美容地区2000年以来的最差年份。整个葡萄成长期都颇为湿冷,还好相对温暖的九月来救场,但也不足以弥补整个年份的遗憾。07年柏菲的果香中夹杂着些须奶油和醋栗,入嘴后是更加明显的孩子气复合型果香,仿佛加了人工添加剂一样。酒体介于中度与浓郁之间,甜味过于明显,还好有恰当坚实的酸度为其支撑其基本的结构和平衡,并且让人有明显的“收尾不长”的印象。这款酒早熟,试饮期也较短,总的来说不是一款很严肃的酒。活动结束后,我再问几个酒友对这款酒的印象时,他们大多都摆摆手,不记得了。
2008年把好酒留给了有耐心的人们。虽然葡萄成长期的天气不甚理想,但极长的收获期保证了葡萄的慢熟——有些圣爱美容地区的生产者一直等到了十一月的第一个礼拜才把葡萄摘完。也许正是这种慢熟,08年柏菲比07、04两个年份都要克制很多。第一次在柏菲的香气里闻到了秀气的成分。香气也不再是以熟果香和新橡木桶作为主导,而是有许多香料、黑巧克力、烟灰。酒逐渐打开后还出现了薄荷香。口感紧致,但酸度和单宁都相当有棱角,风味上尽管丰厚,但在表现自己的时候畏手畏脚,基本上还没有打开,至少还需要窖藏五年。有几个酒友都很喜欢这款酒,但他们都不知道这瓶酒现在的状态究竟是还没发展好还是说到底潜力有限。
就柏菲庄园的声誉和价格而言,在场的业余酒友无一不表示了相当的失望,说四个年份中没有一款出彩。其中几个人都有收藏好酒的爱好,但他们都表示自己绝对不会购入柏菲,甚至说以后这个酒庄以后可以全部回避。另一位总结说柏菲的酒香气没有特点,口感粘滞,单宁粗糙,残糖过重,虽然有层次感但变化不明显,唯二可取之处是酒体浓郁,回味中长。只有一位相对宽容,说他所尝过的05年柏菲还是相当经典的,口感复杂单宁丝滑余味极其悠长,但却丝毫没有在今天喝到的酒中找到同样的出色之处。在场的专业人士在批评意见上明显克制很多,说柏菲的风格比较典型的浓郁,性价比不高。
我个人的拙见以为,柏菲继承了右岸柔和丰富的优势,成熟红果突出,但最大的问题是没有形成真正的风格。不同年份的品质差异过大,沦落成为了反映波尔多年份表的现身说法。如果说每个年份的变化体现在酒中都是一根针的话,那么酒庄自身的风格是那条穿针引线的线。我找不到柏菲的那根线,并且我拒绝用泛泛而谈的“浓郁”概括柏菲的特点。“风格浓郁”并不该成为形容新派酒的万能药——甚至遮羞布。换句话说,单纯的浓郁不是风格,如同单纯的瘦不是时尚,单纯的辣不是川菜一样。
从这个角度而言,我理解了为何柏菲能够成为引起酒评界争议的招风树。在当下的大环境下,一方面是专业酒评家抱怨所有酒越喝越相同,另一方面是大众市场对奔放直接的新派酒越来越喜爱,仿佛问题仅仅是新派好还是传统派好,变成了有限维度下进行的拉锯战。其实,这场旷日持久的争议并非仅仅是“新派”与“老派”,“革命派”与“保守派”之间的较量,而是一场关于“什么是好的新派酒”的讨论——“水果炸弹”(fruit
bombs)是否是一种风格?在梅洛身上出现金粉黛的口感是否具有别样美感?鉴赏新派酒的标准是否和鉴赏老派酒有所不同?如果不同,那该是什么?
03年柏菲象征了喝酒人的对“酒应该是什么”的迷惑和对“帕克化”潮流的思索。这和人们在工业化后面对越来越难寄托个人情感、越来越没有历史与传统的流水线产品时所进行的反思有异曲同工之妙。问题不在于新技术本身,而是新技术是否能够帮助制造人性化的、有美感的产品,而非简单追求方便快捷。然而,偷换概念的人们会以“方便快捷”作为为现代化辩护的说辞,却忘了“方便快捷”本该是将人类解脱于繁重劳力的工具,而非让人的肉身耳目越来越迟钝。同理,葡萄酒的浓郁为的是体现葡萄的内含物质,让巧媳妇能为精心盘算之后的有米之炊,而非仅仅做一顿乱炖。
喝葡萄酒之所以能够同时带给人感官愉悦与精神享受,在于它是能被喝下去的艺术品。如果是艺术品便一定要追求形式上的极致,而形式洗练凝华后的最高体现便是风格。我愿此生能够喝到许多风格化的浓郁,无论它是像大海一样宽广深沉的浓郁,像吉普赛女郎一样舞动的变化灵活的浓郁,像庐山一样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浓郁,还是那溶洞内神秘不可名状的浓郁。
前一篇:酒货札记:德国的Pinot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