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义感这件事情
(2012-01-14 15:34:20)
标签:
文化 |
17岁写的一篇文章。现在我对宋明理学的观点已经改变了,不过我仍然觉得原始儒家对正义感的理解相当相当牛逼。
以前觉得孔子实在是迂腐至极,就会说些人人皆知“假大空”的道理。但是看完论语故事,观点就完全改变了。我会情不由衷的感慨孔子的广邃的智慧,他的伟大。我终于明白了从某种角度,他对中国人的影响,对人类的影响。是他给了中国人安身立命的东西。个人理解,他的东西是被宋明理学给毁了。我也知道了语言的匮乏和无力,尤其对于那种不可言说的东西。可是《论语故事》给我的不是“语言”,是“诗”。它的文字,将那在一刹那间所感悟的“道”,昭示给了我。遗憾的是,经它所解释的论语只有那么28条,也许是限于文献资料的匮乏吧,但仍让我觉得弥足珍贵。对于圣人的恭敬、甚至虔诚,28条足以。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
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这是我很喜欢的一条,从文言文直接翻译过来,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是经《论语故事》一讲,便有了完全不同的意境。故事讲的就是叶公为了在孔子面前炫耀自己的政绩,还有教化出来的百姓人民有多正直大公无私。告诉他他们国家曾经有一例儿子告发父亲偷羊的“案件”,孔子听了以后,说了这么一段:“贵国把告发自己的父亲当作正直,但在我的祖国,被认为正直的人,与此完全不同。父为子隐,子为父隐,这才是真正的正直。人与人之间应遵守的正直,是为了保护育成人类之间的爱。并不是法律本身就是正义公道,只有当它能够促进社会的仁爱时,才能成为公平正义。请您绝对不要忘记这一点。尤其父子之间的爱,是天地间的至高之爱,是孕育人类一切善良的根基。如果容许假借法律之名,毫不在乎的践踏它,这样的国家是决不会正直的。”
这是以怎样的广邃来看问题啊。直到现代,人们都解决不了人性与它的异化问题。我们总是在拿法律的,制度的,科技的视角看待人,却不知道怎么拿“人”的角度看待人(其实也许就是“道”的角度)。就像"人力资源"、"人工成本"、"思想资源",当我们在说这些时就是在用工具性的态度对待人。因而此逻辑不被超越,人本身也不可能获得真正的救赎。
我理解,儒家的伦理关系,正是通过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这些人与人的关联性连绵性,让人在其中感受到了“人”的存在,而不只是资本家手里的“人力资源”,不只是机器上的螺丝钉。
我记得在欧洲的时候,那些汉学家们最感兴趣的就是儒家的connection了,因为他们觉得,在西方,人与人之间是没有关系的,大家都只是一个个的个体。而在中国,人与人之间是有关联的,抑或说,一个人可以从别人身上获得意义。所以他们认为,唯一可以缓解西方的个人主义危机的,就是儒家这套了。所以现在儒学在国外很“盛行”,甚至建立起了一千多家孔子学院(尽管我不太以为然)。而我们这群80年代的,还在大喊“槽粕”“迂腐”“不顺应时代潮流”,其实我们才是最没跟上时代潮流的呢!
P.S.写《论语故事》的是个日本人,这点让我深为感慨。其实南怀瑾的《论语别裁》也不错,解释比较详细。
再P.S.妈妈看了我的文章以后,还告诉我了一个曾经《读者》上的例子,大概就是说有个学生从某著名大学图书馆偷了一本书,结果后来图书馆意外失火,许多珍贵的图书也就烧成灰烬,后来当这个学生意识到自己偷的那本书是唯一的原本后,犹豫再三良心发现终于将那本书交还给了学校,但学校作出的决定是:严重处分了那个学生。
当时很多人听了这个事情后,不置可否,在评判上也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你说是从道德的角度还是从制度的角度?不过我想,如果这个事情发生在中国,一定不是这种局面,不说处分,奖赏还说不定呢!你可以说中国人不讲制度,可是就是这点温热让人格外感动。那种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脉脉温情,便可以慢慢散开。
对于那个学生而言,学校的决定,极有可能会影响他未来人生的价值取向;而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也必然决定了生存在社会中的我们,是要做一颗在巨型机器里运转的螺丝钉,还是一个真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