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去月河看菖蒲

标签:
文化 |
陈苏
说起菖蒲,最广为人知的大约是端午节家家户户插菖蒲、艾叶的习俗,而在嘉兴本地亦有将菖蒲、艾叶、大蒜合为一束挂于门角的习俗。
即将到来的端午小长假,嘉兴菖蒲藏友将在月河端午民间体验馆举办“嘉兴市首届菖蒲雅集”。5月31日至6月2日,去月河就能看到热热闹闹的菖蒲展。
不大为人所知的是,菖蒲与兰花、水仙、菊花并称为“花草四雅”,因菖蒲耐苦寒、安淡泊,更居“四雅”之首。
远在尧时菖蒲就受到人们的尊崇:“尧时天降精于庭为韭,感百阴之气为菖蒲,故日:尧韭。”先民崇拜菖蒲,将其奉为神草,把农历四月十四定为菖蒲的生日,“四月十四,菖蒲生日,修剪根叶,积海水以滋养之,则青翠易生,尤堪清目。”
古人养菖蒲的方法十分绝妙:“以砂栽之,至春剪洗,愈剪愈细,甚者根长二三分,叶长寸许。”文人雅士们更将菖蒲修了根茎,整了草形,置于庭前案头,修身养神。
嘉兴文人自古爱菖蒲者很多。李日华曾在《味水轩日记》中记载:“亨儿书室中小盆菖蒲,忽见花五六穗,如水蓼之状,而苍碧色,其花蒙茸然。余尝咏唐人诗,云菖蒲花发五云高,应劭而未尝见花。吴藕汀在《十年鸿迹》中写,“嘉兴一向种菖蒲的人很多,而且所种甚精。除了盆蒲以外,种在石上,最为雅致……现今种菖蒲已少有其人,因此‘虎须’尚有,‘金钱’巳少矣。闲亭爱蒲者也,故号蒲盦,亦喜画蒲石。百年来,我见过嘉兴画蒲石者,有文后山、朱梦泉、吴秋农、蒲作英、郭晓楼、张唫逋诸人。”
如今,在嘉兴,依然活跃着一群菖蒲发烧友。在市本级,从七八年前的十来个,发展到现在的三四十个。栽种品种有龙须、虎须、鸳湖金钱菖蒲、银边菖蒲、日本菖蒲和石菖蒲,他们中多的家藏有菖蒲数百盆。
据菖蒲藏友周福明介绍,这次菖蒲雅集缘起于半个月前藏友之间的一次交流互动,希望彼此有个很好的交流平台,同时,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欣赏菖蒲,爱上菖蒲,也希望让更多的人了解嘉兴菖蒲传统。他们的想法获得了嘉城资产管理公司和嘉兴市收藏家协会的支持,于是便有了这首次的尝试。
这次雅集参展的菖蒲以嘉兴市本级十四五位菖蒲爱好者栽种的菖蒲为主,也有嘉善爱好者的藏品,共展出近200盆菖蒲。以生于嘉兴本地的鸳湖金钱菖蒲为主,辅以虎须、银边菖蒲和日本菖蒲几大品种。其中,年岁最大的菖蒲已经30余岁高龄,这也是目前嘉兴境内已知最老的“寿星”。
此次雅集以菖蒲展示为主,也有爱好者之间的交流和鉴赏活动。参展菖蒲大约有四分之一使用解放前的老盆栽种,包括老的瓷器、紫砂、汉白玉、石盆和老砖盆。这次参展的菖蒲也有少量简单的附石菖蒲,比如其中有一盆以清朝汉白玉老盆栽种的鸳湖金钱菖蒲,以太湖石布景。所谓附石,顾名思义,就是将菖蒲与石头结合,更高境界是栽种于奇石之上,达到浑然一体的效果。
“菖蒲难养,第一步是养活,之后才是造景,附石菖蒲可说是最高境界,现在嘉兴真正的成熟藏家并不多。希望这次雅集能够增加更多的玩家,促进更多成熟玩家;希望明年办个规模更大的雅集,嘉兴能够在不久的将来成立一个菖蒲协会。”
周福明为这次的雅集准备了20盆菖蒲。从栽种菖蒲来说,2010年开始接触菖蒲栽种的他,还是一个初学者,但对菖蒲的高热不落人后。每天早晨,他会花40分钟,将菖蒲一盆盆浸水,然后,去除黄叶,每个周末,他更是一忙活就是几个小时。他随身携带着一把镊子,看到黄叶便轻轻去除,小心翼翼,像对待珍宝。
最初,他是茶壶藏家,因嘉兴藏友们多有栽种菖蒲的爱好,他便也受了影响动了念头。藏友送了他几盆,他自己也去买了几盆,后来,他查资料,向藏友请教,学会了分盆,渐渐家里的菖蒲多起来,庭院里摆满了大大小小的菖蒲。他最引以为傲的是种植的鸳湖金钱菖蒲,蒲苗传说是嘉兴明代大收藏家项元汴栽种菖蒲的遗种。
他享受着每天沉浸于菖蒲的清香,在不同的天气观察菖蒲的些微变化;喜欢为菖蒲修形除草,搭配花盆,他还专程去宜兴购置了20多个花盆;乐于了解菖蒲文化,以菖蒲会友,与朋友分享栽种菖蒲的心得。
鲍迅和宋炜两连襟为这次的雅集准备了50盆菖蒲。鲍迅喜欢石件收藏,也喜欢花盆,自然而然也爱上了菖蒲。宋炜是他的连襟,受其影响,也迷上了菖蒲,菖蒲是他第一个收藏爱好,也是目前唯一的,“我喜欢菖蒲,是因为可以静心养性。打理它们时,不会浮躁。每每将修剪好的菖蒲放于案头灯下,就这么看过去很漂亮:虎须的叶子一根根又细又长,很飘逸;金钱则又密又细,一簇簇十分可爱。”
宋炜喜爱修剪菖蒲的过程,很享受草形、盆形和石形的搭配变化。每年春末是菖蒲修剪、翻盆的佳期,他都要忙活一番。偶尔他也会翻看古人菖蒲的字画和诗词,他很喜欢郑板桥在画上的题跋“玉碗金盆徒自贵,只栽蒲草不栽兰”。
鲍迅不止一次提到嘉兴有丰富的菖蒲文化,嘉兴古代文人不仅爱好栽种赏玩菖蒲,更是留下了诸多与菖蒲相关的诗词字画。在他心中有一个希望,嘉兴菖蒲文化得以传承,有朝一日能够申请非遗项目。
陶琯(1794-1849)字号声和、梅石、梅若、梅茗、鉏云馆主、云史等等。嘉兴人。工画梅石,学金农,又精篆刻,有《绿焦山馆集》等。
题款:愔三窗绿簾捲烟,模糊石榴何时放。数点朵茹点朱 野人,午睡起折取呼奚……卫叔五甥寄素缣索画,为写山斋清供以应之。并书前年所赋二诗补白。癸巳重午前一日双云研主 陶琯
篆体印章:鉏云诗画(朱文,落款处)
倪耘(?-1864),清,字芥孙,号小圃,石门(今浙江崇德)人。幼承家学,写照外兼作花草,简写山水,亦颇静致。
题款:行书四行
己未冬至日芥孙作于吴门行馆。
印章:倪芥孙(白文篆体)
王礼(1851-1879)清,字秋言,号秋道人、蜗寄生,江苏吴江人,寓上海。幼嗜笔墨,从沈石芗学写花鸟,劲秀洒落,笔如刻铁,隽逸之气,令人意爽。亦画人物。
从上至下:
册页之四:菖阳才二十节,名种闻出罗浮山,石渠活泥不绝水,四时含翠舞仙鬟。
册页之六:清石遽难求,聊以笔墨带。蒙垢色不腴,得水容如醉。赏识名士多,位置小窗配。长夏苦叟叟,朝夕愿相对。
册页之八:细叶碧蒙茸,文窗位置工,服之坚发齿,作供效坡翁。
册页之九:鬅鬙绿发此菖阳,寸碧嶙峋影对当,绝忆□心诗句好,石家有女嫁蒲郎。
郭兰祥(1885-1937):初名善徵,字和庭,一作龢亭,号尚斋,别号冰道人,嘉兴凤桥人。近代画家。能诗词,擅画,山水宗南北两派,兼工花卉。兼工篆刻。画室名曰“一隅风雨砚斋”。
从右至左:
四条屏之一落款:仿南沙相国笔意 隐吾庐主和庭
钤:和庭(白)
四条屏之二落款:旧见方兰士绢本有此闲窗忆及背拟一过善徽
钤:善徽(朱)
四条屏之三落款:善徽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