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医荒”之二:“10万元安家费招不来人”的背后
(2014-06-13 16:56:23)破解“医荒”系列之二
【编者按】
对于刚刚大学毕业的本科生,10万元安家费补助依然不能将他们吸引过来,在大学生就业难的今天,到底是什么导致了这种情况的发生?如何破解,本期继续关注。
“10万元安家费招不来人”的背后
文
诱惑失败
对于文中“10万元安家费引不来人”,虽无法考证,但就报道来说,这不合常理的表现背后的原因,只能认为这些大学生不为钱所动或对这种承诺的不信任。
其实,冷静想一想,在不重视人才的大环境下,医学人才的信心被破坏,才致使今日无人可用。此时,就算出台一些看起来很有吸引力的政策诸如“10万元安家费”,也招不来人才了。
反思其中的原因,以笔者之见,现象背后很可能有2方面原因:1.“安家费”信服力不足。在如今大学生就业普遍很难的情况下,这个条件很诱人,很容易让人觉得是陷阱。2.费用支出的时间和方式不明。既然是“安家费”,就与“安家”有关系,签约后到医院上班就给,应该不太可能,结婚后给还是入职几年后给?是现金还是购房优惠的方式支付?
此外,当下我们依然缺乏人才队伍建设的系统性思考与制度性安排。往往在无人可用的时候,依靠政府出台“红头文件”,解得了一时之急,却遗留了很多难以弥补的后遗症。如某省鉴于基层医疗机构缺人,去年出台了“县及县以下医疗机构招聘大学生的政策”。然而,这些政策能不能落地还在观望中,这关系着政府的公信力;政策落地后,是否会给此前入职的大学生带来明显的“不公”?
因此,一些“看起来很美”的条件或政策不见效,无非一是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二是“栓狗绳”或“卖身契”式诱饵;三是没有从人才建设的角度出发,错予了其他不被需要的条件。
思维转型
长期以来,我们决策者、管理者往往习惯于用强制的办法来解决问题,如出台一些必须签订服务年限合同,晋升必须下基层一年等行政性思维;而没有很好地去思考医院引不来人、留不住人的原因。以在乡镇卫生院做医生和在县级医院做管理工作的经历,笔者认为,一家医院吸引不来人才,一是“进口”扎得太紧,人为地在人才进入医院之前设立了很多限制,如性别(重男轻女)、住址(只要本地不要外地)、编制、人事等;二是“态度”不积极,喜欢调入而不喜欢引进;三是只重“引”而不重“用”,把已有的人才不当回事,导致医院声誉差,吸引力弱。
因此,要打造医院的魅力,能够吸引优秀人才,首先要会识人,不拘一格纳人才,敞开胸怀,既看外表更重内心,为所有人才提供公平的平台;其次要会用人,变相马为赛马,给每一个人提供施展的舞台,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重视员工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打造医院珍惜人才的良好公众形象;再次,努力为员工营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形成关心人、爱护人、善待人、有利于人充分发展的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同时也不能忽视院长个人魅力在人才建设中的作用。(下一篇,请关注:“院长在人才建设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