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医荒”系列之一:规划先行
(2014-06-02 09:14:40)破解“医荒”系列之一
【编者按】3月15日,《华商报》一篇《宁陕县医院:九层豪华大楼 仅有28名正式医生》(以下简称《宁》)的文章,把县级医院缺人的现实赤裸裸地暴露出来,给予我们启示。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日前签署国务院令,公布最近颁布《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并将于7月1日起施行,人事管理的重要性可见一斑。本系列拟以管理者的视角,初探破解县级医院“医荒”之法。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规划先行
文 徐毓才(陕西省山阳县卫生局副局长)
《宁》文开门见山地写道:2014年医改重中之重的县级公立医院,如何能解决“医荒”问题,打破“国家的钱向下走,病人和医生却向上涌”的怪圈?病人来了,医生走了。这几乎是国内很多县级医院最大的困扰。
一方面,医改推进,县级医院的门急诊人数正逐年增加;另一方面,医生流失、人才匮乏,让一些县级医院很艰难。
如何解决县级“医荒”问题,或成为啃下公立医院改革这块“硬骨头”的关键。就像采访中,宁陕县医院院长陈玖浩所说,现在最大的问题不是钱,而是没人。
真正重视规划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医院是技术密集型单位,其生存与发展靠的就是具有真正本领的人。医改要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而其核心是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而在好的房子、设备和人这些优质资源中,人无疑是最最重要的。因此,做好医院的人力资源建设规划,非常重要、非常必要。然而,笔者了解到,真正重视的恐怕很少。
这其中存在着客观原因如医院缺乏用人自主权,即使做了规划,也难以实施,进什么人才医院往往不能拍板。因此,很多医院做的规划仅仅只是用于评审检查,很少用到实际工作中。
制定依据与审核
第一,要把握好制定规划的原则,做到“三结合”。一要结合国家医改政策和当地医疗机构规划布局,争取本院在当地医疗机构规划布局中处于优先地位;二要结合医院发展目标,未来至少5年以上医院要发展到什么规模,科室建设到什么程度,多少床位;三要结合医院现有人力资源状况,弄清楚5年内每年退休多少人,5-10年退休多少人,退休的学科带头人都是谁,退休者专业情况等。
第二,要抓好规划的审核,充分发扬民主。规划要有实施价值,在制定过程中,应真心实意地走到医院各层级有识之士中去,到政府相关领导中去,到社会贤达中去。在广泛听取各方意见的过程中,一方面完善方案,另一方面凝聚共识。目的是要使全体职工都清楚,医院未来5-10年将怎么发展,以便他们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使个人梦想与组织远景结合起来,无形中形成一种强大的发展动力与合力,收获到管理者所意想不到的效果。
规划执行细则
1.制定年度计划。规划都是长远的,但任何事情都是循序渐进的,因此必须在长远规划的基础上,制定“年度计划”。年度计划要非常具体,引进多少人,什么专业,什么学历都要很细致。计划应结合实际,确定可实施有效果的标准,不能好高骛远。
以“妇产科为例”,在做“医院人力资源建设年度计划”时,要依据科室的床位数和实际业务量。
假如:开放30张床,能够基本保障科室门诊、病房业务正常运转,一般门诊需要1-2人,病房需要6人(包括主任1人),如果现在只有4人,其中副主任医师1人,主治医师2人,医师1人,那么尚需4人,计划今年引进2人(注意:不能安排一年引进4人,引进之人最好也不是同一个学校毕业的,这可能会对梯队建设、学术发展不利)。
学历上,要求为大学本科,大专毕业者已取得执业医师资格的亦可,本人要热爱妇产科专业,应往届均可。这样规定,就充分考虑了能够招聘到人,不至于计划落空。
2.要有明确引进人员的渠道。一般而言,县级医院通过人才市场招聘的比较好的,比较忌讳的是从乡镇卫生院挖人。
笔者认为,宁愿用暂时没有工作经验的正规大学生,也不要用有实际经验年龄偏大的社会人员,因为,往往大学生更有发展后劲。
3.处理好待遇问题。在这一点上,管理者既不能因为求才心切,做出自己做不到的承诺,也不能对没有什么背景的大学生制定一些歧视性政策,如性别、年龄、身高甚至长相等等限制。
规划的报备
报备的不可忽视的步骤。院长必须将规划及计划主动积极地向主管部门、人事部门甚至分管的县市长汇报,取得他们的支持,这是规划能否执行的关键。
(下期请继续关注破解“医荒”系列二:如何引进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