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什么总是没想到?

(2013-09-14 20:42:10)

医患纠纷的发生,一直印证着一句话,“不是做不到,就怕没想到”。如果想到了,即使做不到,大多数可以说到,可以告知到位,一般不会发生纠纷。患者及家属也是人,他们即使很焦急,可能一时言语粗暴,但大多数还是能够理解医学的局限性的,也能够理解医生。怕就怕医生压根就没想到会发生“这样的结果”。

可,为什么总是没想到呢?

我认为,大体有这么几个原因。

一是水平低。一个医生的水平往往直接决定着他的“发现”能力。尤其是面对“外在表现”并不严重的,一般检查没有“大问题”的病人,往往不能够从一些细微的小问题中发现“严重隐患”的存在。而“见微知著”就是水平,没有这水平就无法发现。临床上,很常见的表现就是一些医生基本功不扎实,对临床病理生理一知半解,看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有不少就是“差不多先生”。

二是制度执行不力。医疗核心制度是用患者的生命和健康代价换来的,不能有丝毫的马虎。为什么要有“三级医师查房制度”,就是利用上级医师的经验、水平来弥补下级医师的不足,为什么要求首次病程至少要有主治医师签字,就是要求主治医师对处置方案进行审核把关,为什么要实行值班交接班制度,就是要医疗机构为病人提供24小时不间断服务,为什么要实行岗前培训,就是要求新进医院的员工熟悉医院的制度、职责、规范、流程、文化等等,为什么要实行年轻医生转科,就是要让新医生打牢基础以利今后的职业发展。而我们很多医院,尤其是基层医院,特别的不重视这些,把核心制度当做有而无,以至于很多病人在上级医师的查房中被疏漏,发生了不该发生的悲剧。同时,由于我们中国的管理,普遍缺乏“系统思考”方法,在事出之后忙着应对,事过之后缺乏反思或反思不够深刻,或只简单的处理当事人而缺乏全面的系统的检讨与改进,使很多生命消失的不值。始终形成不了一种有价值的“安全屏障”,让“做对容易做错难”。

三是管状思维。很多事情的发生,都是因为没想到,这其实有一个思维习惯问题。我们很多人习惯于“管状思维”,就是眼界窄,看到发热咳嗽就想到呼吸系统感染,听到心口痛就想到胃病,这种思维从根本上讲源于我国医学教育的失败。我们如今的医生主要来源于医学院校,从高考渠道进入高等医学院校的还算不错,而有很多并不是这样,初中还没毕业也可以读医学当医生,与国外大学毕了业才有机会学医相比,综合素质、人文素养本身就有差距;当然也与我国的医师准入制度有关。我们实行的“一考定终身”,尽管有两年一次的医师定期考核,但说实话,也只是形式。

更可怕的是当前的执业环境催生出了一种“柠檬现象”,不但逼走了很多好医生,而且更是很多也许更适合做医生的人不愿意进入从事这曾经美好的职业。如此下去,想不到的医生可能越来越多,医患纠纷可能愈演愈烈。(徐毓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