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改,哪些投入打了水漂?
(2013-07-11 16:40:38)新医改国家投入不少,为什么没有取得好的效果?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仍然存在,医疗执业环境继续恶化,一些看起来漂亮的新楼房,没有病人……这一切,预示着,医改需要深刻反思,是不是路走错了?否则,为什么这么多的投入,看起来好像打了水漂。
一是,推基药制度,药品零差率后的政府补助,似乎没有什么正作用。乡镇卫生院,零差率补助了办公费和减少的收入,县级医疗机构“实行减少多少,政府补助多少”,只是把加成转移给了财政,医院次均用药费用不但没有减少而且还有增加。村医零差率,实行定额补助,一是总量差距大,二是没有体现工作数量和质量,直接导致村医收入锐减,严重挫伤村医积极性。其实,这一着棋,原本就是错棋或者臭棋。因为,导致群众看病贵的根本原因就不是药品加成,问题在哪?以我之见,一是基层服务能力弱,医疗资源占有少,特别是人力资源、基础设施两方面;二是药品价格虚高,回扣猖獗,致使严重的不合理用药;三是医疗服务价格畸形,医务人员靠自己的劳动得不到合理的报酬;五是国家对县以下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建设的长期欠缺,卫生事业发展依靠自主发展,野蛮扩展,负债累累,只有继续“作恶”;六是举证责任倒置,加剧了医疗机构的举证负担,更加加重了重复检查。因此,政府看到的药品加成只是完全可以忽略不计的一部分,而却被当做下手的地方,用力用错了。人所共知,看病贵,并不在村,这次却急切的从村卫生室动起了刀子。由此可见,用在基药制度方面的钱打了水漂。
二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作用不大。新医改,李克强总理提出“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九字真言,一些地方以强基层为借口,大力实施基层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建设,一些卫生院楼房建起来了,县级医院规模扩大了,医疗设备投入增加了,然而与之配套的最核心的“人”却没有解决好。由于现行的工资体系、职称评价体系、人事分配制度等等原因,乡镇卫生院医生的收入远远没法与上级医院相比,因此,不管是报酬,还是职业发展,乡镇卫生院的吸引力很弱,加之上级医院野蛮扩展,人才紧缺,基层仅有的几个还算人才的被吸走了,在加上,基药制度的副作用,必然出现基层卫生院楼房空了的现象,医疗设备闲置了,尽管一些地方在基层实施了“安心工程”,但与走的诱惑相比,其力度还是太小了。
三是社保基金的大量结余也是一种浪费。据媒体报道,全国社保基金余额2012年累计结余已经超过今年筹资总额,这种把国家给干部职工、城镇居民看病的钱没有“使用”,而出现大量结余本身也是一种浪费。因为,谁都知道,搁在那儿的钱实际上在贬值。另外,还有谁能够说清,在个人账户里的医保资金有多少,其实,也正在无形中化为乌有。
四是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如小脚女人走路,很难有作用。我们常常说,公立医院公益性欠缺,一个根本的问题就是国家投入不足。而反过来,国家投入的增加,有极易使医疗机构失去效率。医改中,乡镇卫生院实行了全额工资,很多地方运行效率明显下降,医疗服务量锐减,医疗保险引导患者在基层看病,提高报销比例等措施,实际上被变成一纸空文。因此,政府到底该怎么办,实际上面临左右为难的尴尬境地。从前的卫生部,一些领导不止一次公开讲过,建设靠国家,吃饭靠单位,可很多地方的县级医院改革政策,是建设是国家的,吃饭也是国家的,而实施过程中,是建设,国家没给,吃饭也没给,建设没给,可能也缺钱,吃饭除了缺钱还担心给了反而医疗服务效率下降了。问题是为什么会出台这么一些明明难以执行的政策呢?可怕的是,很多地方还把这些写在纸上,明明无法实施,明明没有实施的政策当做经验向全国介绍?更可怕的是,还有更高层的领导把这些傻子听了都不真实的东西还敢让向全国推广?相反,在真的应该大胆调整的非常扭曲的医疗服务价格问题上,在医疗机构设置思路应该限制公立医院,给力民营医院问题上,给编制、人事、分配、保障卫生应急费用等关键问题上,却如同小脚女人一样,磨磨唧唧。
纵观这么多,有形无形的投入,因为没有起到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没有收到“让人民群众得实惠、医务人员受鼓舞、卫生事业得发展”的结果而打了水漂。(徐毓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