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较探析
(2012-03-21 13:48:24)
标签:
杂谈 |
计较探析
徐毓才
中国字本来就复杂,难写是其一,而意义又深奥,原始的带有褒或贬的含义。因为难写,才有了书法,因为深奥和天然的褒或贬,便有了超乎寻常的意义。比如,“计较”一词。
从网上搜了一下,第一条便给出了“词意探源”。这“计较”有四种解释,一是指较量;争端。如,《汉书·贾谊传》:“反唇而相稽。”颜师古注引应劭曰:“稽,计也,相与计校(较)也》。”《颜氏家训·治家》:“计较缁铢,责多还少。”二是指商量;谋划。《三国志·吴志·孙坚传》:“夜驰见术(袁术),画地计较。”三是指打算;设法。李寿卿《伍员吹萧》第三折:“你说得是,你请将众人来计较。”四是指计谋。 施耐庵《水浒传》智取生辰纲:“这个便是计策。那计较都是吴用主张。”从这四个词义方面讲,似乎没有明显的褒或贬的意味,为什么后来人们大多把它想象成了贬义。
我想了想,估计是这么几个原因导致的。一是和“斤斤”连在了一起,似乎中国自古以来是“地大物博”、“美丽富饶”,从来是不缺什么,所以,做事必然大方舍得,谁小气了,就会被认为斤斤计较。这样流传至今,这计较便有了一股穷酸气味。现实中,我们看了看,但凡私家的好像人人都有些计较。二是社会分配严重不公。勤劳的却不富有,而富有的大多是不劳的,“按劳分配,多劳多得,不劳动者不得食”只是文件报告里的语言,现实中基本上找不到;工作卖力踏实有能力的不一定会得到重用,而得到重用的却常常是投机钻营日鬼捣棒槌的,就这,你还不能说,说了还说你爱计较,思想不高尚,不过说了也白说。
常常,台上的告诫台下的不必“计较”,不能向党斤斤计较职务、计较报酬、计较待遇。我看实际上是饱汉子不知饿汉子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