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提高自信心和动力,解决厌学网瘾焦虑问题

(2022-05-03 20:05:54)
标签:

和谐园

家庭教育

心理咨询

分类: 微课

课程日期:2022年4月22日

老师:大家晚上好,现在开始上课。今晚有成功转变考上名牌大学的孩子来给大家讲课,大家欢迎!

孩子:好,开始吧!其实我还是想了解一下大家的孩子现在的情况,比如说目前是在家还是在学校。因为如果我不知道你们孩子的情况,其实我现在讲的一些意义不是很大。其实我现在考虑的是讲,前看到很多家长提出来的一些问题,主要就是孩子玩游戏不去学校,或者说孩子不想去学校,孩子学习动力不足等这些情况还有别的吗?

首先,我想讲的是很多家长都把游戏和上学放到了对立面,好像非此即彼,只要学习那就不能玩游戏,只要玩游戏那就不是好好学习,是这样吗?

我指的是不是好好学习,而不是不学习。

我就想问,提出孩子学习动力不足的家长以及说孩子玩游戏不上学的家长在吗?

如果你们的什么信息我都不知道,那我只需要网上找几篇心理学博士的论文发到群里,那这节课就可以结束了。没有最好的方法,只有适不适合你们孩子的方法。

事实上我觉得群里的很多孩子玩游戏并不是只为了释放压力,而是他们在逃避学习这件事情。正是因为不想学习,他们一下子也找不到别的事情可做,因为别的积极的正面的事情在学习的时候一样可以做,家长也会支持。但是很多家长太过于看重游戏对于学习的影响,所以在不学习的时候,他们会选择做一件要和这个对立冲突最强的事情。而现在很多游戏都是以很刺激的的方式来吸引孩子,让他们获得在学习上没有获得的刺激感和成就感。二者结合,他们会对游戏投入全部的精力。而游戏中那种鼓励机制,让他们一次一次的花了很多的时间在上面,这些花下去的精力让他们舍不得暂停这个游戏,这也是容易成瘾的原因。

所以,大家现在首先要做的并不是帮孩子戒网瘾,而是让孩子把游戏和学习这两件事情和解。

可能有家长会问,现在我不支持他,他还要打,那我支持他了,那岂不是会越陷越深?

但是我想问你们让他戒有用吗?他们有戒吗?你们现在的操作方式,有让孩子回到你们所谓的正途吗?如果没有的话,为什么不尝试换一种思路呢?

家长:说的是呀!

孩子:

至于孩子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事实上为什么他们会动力不足?动力不足只是针对于学习这件事情吗?大家想一下很多孩子在不上学的时候,他们会积极的到外面去玩吗?他们会积极的走到阳光下吗?大部分的孩子都是窝在家里面打游戏,他们并不只是学习动力不足,他们生活动力一样不足。

事实上哪怕是我现在在学校里学习生活的状态,但是我依旧觉得我自己是很需要家里人的陪伴和支持的。我昨天和我妈聊天的时候还在说,说实话我想要改变我现在偶尔依旧有很大压力,并且低落的状态,现在改变孩子真的比您们手头上任何事都重要。

有很多家长上来就提出孩子是学习动力不足,特别侧重于学习这件事情。对于大部分孩子来说,确实学习是很重要的事情,但是对于你们孩子来说,现在让他们学会积极的生活,实际上比学习更为重要。让他们学会如何承担责任,如何成人,实际上比如何拥有一个好成绩更重要,因为这才是生活的根本,学习是生活一部分,更是为了生活。

家长:家长都在自我反省。

孩子:作为一个晚辈,也许这话比较重,但是与其到了矛盾冲突发生的时候,你们在和自己的孩子产生对立情况后,再来问应该怎么办,还不如提前预防。如果矛盾冲突已经发生了,要怎么办?已经发生了,对于孩子的一些伤害不可能再抹去!现在很多家长都在于喜欢事后抱怨,说已经发生了,我现在会改的,但是从来没想过从孩子的角度去看一件事情,然后来预防一些矛盾的发生。

家长:皮皮的课很深刻,我喜欢听皮皮的课。真的是非常有灵性很智慧的一个孩子。

孩子:还有一些家长在矛盾即将发生的时候,特意避开孩子,冷处理,事后说我回避了这次矛盾,我接住了孩子的情绪,我没有和孩子起冲突。好像确实做的很好,也为了控制自己情绪付出了很多很多。但是,我想问这种冷处理意义在哪里?这次冲突是没有产生,但是你们能确保这次的原因不会导致下一次的冲突吗?其实这件事情冲突是没有发生,但是那些不快乐和那些压抑感在孩子的心里只会堆积起来。就像我们说一个可乐瓶,你们没有让他把瓶盖打开,没有把情感流动出来,哪怕那是生气冲突的情绪,它存在即有它的意义。那些气也许这时候没有冲出来,但是积年累月,最后只会直接爆炸。

家长:我喜欢听皮皮的课,但是他有时候讲的东西,我还真反应不过来,某种程度上说也理解不了。

孩子:或许我的想法会和一些家长不太一样。作为家长在和伴侣相处的时候,你们会很讨厌冷战,因为你们会觉得我那股气没有得到宣泄,我想说的也没有说出来,想要跟你交流的事情也没有得到任何的结果,也就是说一个人生闷气是完全没有意义的。但是到了孩子这边,所谓的爱孩子,所以包容孩子的情绪,但是这样真的能够让孩子感觉到爱吗?能感觉到理解吗?他们不过是觉得家长在敷衍,仅此而已。

家长:对哒,冷处理不是为了回避,冲突要真正解决,必须化解内在的症结。

孩子:为什么孩子动力不足?为什么孩子会不愿意和家长交流?因为孩子的动力,他快乐的动力,都是被家长一次次打压的,他们想做的事情家长不让,家长倾向于让孩子做他自己觉得能让孩子快乐的事情。而孩子不喜欢和家长交流,为什么他会和朋友或者说网友交流更多?因为他们在和家长交流的时候,你们家长有给到孩子正向的反馈吗?有真正去理解他们吗?也许很多时候你们会说"我们理解不了",但是你们真的尝试理解过吗?其实一旦你们能在孩子做每件事情的时候,看到孩子做这件事情背后的原因,就能够解决很多的问题。

事实上我们群里很多自然需求过度满足的孩子都是在家长的感觉里长大的。家长觉得饱了孩子才能吃饱,家长觉得写作业写累了孩子才能去玩儿。

老师:孩子可怜呀!

孩子:很多家长都觉得自己孩子如果说玩游戏这件事情不阻止,他会一直一直玩下去,但是你们阻止了孩子就会听吗?

其实有感觉到很多家长都会在矛盾冲突产生的时候才想要积极的解决问题。

家长:没想到预防才是最好的。

孩子:其实我妈妈也是这样,在激烈争吵的时候才会想到这些问题还是存在。而且这些问题很狡猾,平时会感觉好像他们都不存在,而一旦出现的时候又完全躲不过,让我感觉有点像哈利波特里面的伏地魔,大家都想回避他,但是又不得不面对她,尤其在他出现的时候又很难抵抗。

孩子怎么说呢?

家长:孩子有点封闭自己,觉得自己不如别人。我一直在跟孩子道歉,为我以前的行为,孩子在流泪。

孩子:事实上针对这个情况,我想说你家孩子真的很懂事,这个情况像极了前天我和我妈妈交流的样子。

家长:我告诉他这么久不去上学,但要去参加期中考试,我很佩服他,零分爸爸也能接受。

孩子:他自己起来看书,当然也不是复习,我的破冰,我得自救,自己的孩子,自己不救指望谁啊!即使我和他妈妈有再大的分歧,我以后就站在孩子身后。

孩子:因为我们学校一直都封校,然后最近又改了网课,所以我一直很难控制自己的焦虑情绪,一度暴饮暴食,然后催吐。而且这件事情我瞒的很好,大家都不知道,包括我对象也不知道,但是我一个人在外地,我知道只有我对象可以帮我,而我事实上也在犹豫要不要寻求外界力量。然后周二我终于下定决心,我想改变这一切,因为这种生活让我觉得很累,确实我在这其中获得了一种冲破束缚的感觉,获得了一种刺激感和一种叛逆上的满足,但是这种生活让我感觉很疲惫。我把这段时间我所有的不舒服焦虑,还有暴食催吐,这些不好的事情,全部都告诉了我身边的人。那天我哭着跟我妈说,我浪费了你们好多钱,而且我一直在糟蹋我自己的身体,你们平时连雨都不舍得让我淋一滴,但是我却这样伤害自己。我妈妈也说都怪她小时候给我压力太大,但是我真的不怪她,说实话我更怪我自己为什么没有改变。而且为什么我一下子会不想改变。

然后我跟我妈妈分析了很多小时候的原因,但是我妈妈就一直在说这些都已经发生了,她也会在未来改变,但是对我来说,这些对我的潜意识和心理都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很多事情发生了,可以道歉,可以原谅,但是在心理上她存在的痕迹是抹不去的。比如说我外婆下跪逼我吃早餐,我妈妈下跪逼我学习。但是我不怪她们,我知道她们是太爱我了。

现在家长需要做的并不是说自救,而是自我改变,然后引导让孩子产生自救的想法。没有一个人会允许自己一直堕落的,尤其是您说您家孩子现在还会哭,还会内疚自责,那就说明你家孩子本身是一个很乖很爱家长的孩子,他内心是善良的,也是向往积极向往光明的。

因为对于这样的孩子来说,他们的内心实际上是太强大了,他们会哭会内疚会自责,是因为他们把所有的错误都归结于自己。所以只有他们自己想改变,那才能够改变。

但是这个改变是一个很反复的过程,家长唯一能做的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接受孩子的每一次失败接受孩子的每一次倒退,永远不要对孩子有任何失望的情绪,因为孩子很敏感,家长一点点的失望都会让孩子感知到并且无限放大,从而再次产生内疚。家长的支持是孩子最大的动力。

回到前面那个话题,很多人说孩子如果喜欢上网或者说不愿意去学校,如果现在越不去,会不会以后越不想去呢?

家长:你说的对,我就是在打消孩子的恐惧、内疚。我的自救就是孩子和家长的共同自救。

孩子:这完全不会,每一个孩子一定是向往积极的正常的生活的。从根本上来说,人本来就是群居性的生物,他们不可能一直想要脱离群体而生活,再不愿意社交,哪怕是社交恐惧症,不愿意和大多数人一起,也会渴望有一个倾诉的对象的。之前我很奇怪,比如说我现在有时候做一些事情想要逃避家里,不想让家里知道,但是之后我依旧会和大家坦白。为什么?因为那些事情虽然很难开口,但是我依旧想要有倾诉的对象,让我把心里的那种感觉流通出去,如果是一滩死水,那只会长青苔,只有流动起来才有可能变成活水,才有可能赢得生命力。

家长1:所以家长一定要做好长期准备。

家长2:我相信不会太久的。我已经知道孩子的问题,知道他的恐惧和内疚所在,知道他自己想好,知道他也在努力,我现在让他知道我的想法,知道我的改变,知道父亲是他最坚实的后盾。

孩子:孩子的很多恐惧和内疚的情绪,实际上我觉得会来自于家长从小的陪伴方式,是温柔引导,顺其自然,还是逼迫威胁。比如说我妈曾经用自杀威胁我,然后我离家出走好几天,当时我信以为真,认为妈妈真的去跳河了,这种不安全感让我直到现在都害怕身边的人会离开。而且现在自己在外地求学,我记得大一的时候,我几乎每天都会给我妈妈打两三个电话,对我妈妈的依赖性很强,但是现在我已经情感有点转移了,不会再这样缠着我妈妈,就是不会过度的追求和妈妈的交流,逼着我妈回应我,属于比较正常的母女关系。这一切事实上我知道是我男朋友给我的那种安全感,让我有了很大的改变。前几天和心理老师聊天的时候,心理老师也说,其实我男朋友才是我最好的心理老师。实际上没有什么最好的心理咨询师,很多时候身边人的改变,还有生活方式的改变,就是孩子最适合的"良药",最好的医生。

家长:对。

孩子:能让孩子喜欢的老师才是最合适的老师,而不是哪个哪个高校的金牌讲师;能走入孩子内心的人才是最好的咨询师,而不是哪位哪位主任医师。当然,我不否认心理咨询师的作用,但是以行业准则来说,心理咨询师和病人是要完全从心理上分离的,他们会有同理心,但是很难真的戳到内心。这个很好理解,如果每一位病人都感同身受,那心理咨询师自己都会精神分裂了。

所以事实上家长日常生活的改变给予孩子无形的支持,那种潜移默化的作用远比很多药物来得有效得多。

家长:是的,说的太对了,可以信任心理咨询师,但不可以依赖。

孩子:然后还有一个花钱的问题,其实这件事情大家不用太担心,因为之前我去做测评的时候,医生也会问过我,你是不是会经常想花钱,这意味着这并不是你家孩子单独的情况,而是很多这时候孩子的共性。但是今天我们不一定来得及讲这么多。

家长:我家孩子周一返校,周四到校后就自己请假呆在操场里,一直到下午放学,我听了很痛苦,我这家长做的太失败了,孩子回来看上去情绪还挺好,就是怕我们难过。

 

孩子2:之前看到一个人的自述,从那个人的描述来看,他有强烈的自我厌恶心理,并且对任何事都不想以自我意识为主,可能说的有点不舒服,就像是希望变成放弃自我的傀儡一样。

家长:我孩子没有自驱力,没有人帮助他走出自我否定的怪圈。

家长2:孩子最初返校,会有一些不适应,需要一个中间过渡的地带。操场如果他愿意呆,也可以呆一下。

孩子:简单的用我自己给大家举例吧,我在平时也是有点两面性的,我会在日常生活中节约每一分钱任何买东西都会考虑性价比,真的会为了一分钱退单重买,会因为少用了一张优惠券儿难受很久,但是当我暴饮暴食的时候,我会完全不考虑花多少钱,只管自己吃得开心,这个问题我们下次再说,有关花钱这个问题可能需要单独的一节课。

家长:你的孩子很优秀,可都在考虑你们父母的心情。

家长2:他返校其实我是痛苦的,我并不希望,因为我感觉到他自己还没有准备好。

孩子:事实上这个情况是有点讨好型的感觉,他们已经放弃了自己的很多想法,更多的时候是以别人的标准为生活的准则。看似是对自己的要求,实际上是把别人的要求内化,这是很可怕的事情。而这种情况很多是来自于不安全感,因为害怕别人的抛弃,所以尽力的想让自己做到别人喜欢的样子。

孩子刚刚返校,肯定有些不适应,而且刚返校,不知道其他同学的很多态度,也许很多同学在家长面前表现的很好,但是现在这个情况很难说不会有其他的声音出现,哪怕只是一点点的声音,都可能会让孩子感觉到茫然无措,想要退缩。我有一个同学就是这样,不过那位妹妹很勇敢。

虽然她请假了一个星期,然后又因为封校疫情原因被隔离在校外。她开玩笑的跟我说感觉我们就像是围城,我们想出去出不去,她想回学校却回不去。但是她现在已经回到学校,每天都会在朋友圈发很多积极的正面的内容,虽然很多同学伤害过她,但是她依旧选择勇敢的往前走。

家长:他是害怕期中考试会一塌糊涂,今天我告诉他无所谓,我们要的是高考,更长远的是人生的高考。

家长:我告诉他你会在乎别人的考试成绩吗?他说不在乎,我说那不就得了,别人也不会在乎你的考试成绩。不要在意别人的眼光,要在意自己内心的强大。

孩子:所以我想说的就是,无论孩子现在是怎么样,哪怕他把自己窗帘一关在房间里日月颠倒的呆一个星期,一个月都没有关系。因为那些不太正常的作息,说实话挺反人类的,没有人能接受一直是这样的生活,就像之前讲的一则小故事:一个人很喜欢踢垃圾桶,然后就有人花钱让他们去踢,但是到后来不给他钱了,他也就懒得踢了,毕竟这件事情也挺费力的。现在很多孩子还是处于他主动在踢垃圾桶的阶段,等有一天他们厌倦了这件事情,那他们就会选择正常的生活方式,而不积极的生活方式,总有一天会被厌倦的。所以家长不要和孩子抗衡,你们要先和孩子和解,孩子才可以和自己和解。

其实高考也不是什么大事,我高考前还出去玩了,我去了各个地方旅游,回来之后高考也不是很好,最后走了三位一体的路进了学校。我进来的时候应该是年级倒数第一吧,撑死也就倒数前3,但是现在这样到了年级前三。

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孩子的承压能力,还有他成人和对自己人生负责的态度。

家长:我跟他说父亲将给予你最强大的力量。给予你充分的时间与空间。

孩子:这话有点像鸡汤,我妈妈也跟我说过,不要在意别人的看法,要在意自己内心。但是如果完全不在意别人的看法,那孩子就不会产生这种内疚感,甚至有时候孩子其实并不想自己这么懂事,也许他就不会有这么大的压力和自责愧疚感了。所以让孩子不在意别人的看法是不可能的,也许对孩子来说有一定的动力,让他能够做到他心目中的标准,他就能和自己和解了。因为有时候的矛盾斗争,其实是在于他达不到自己的标准,或者说是达不到他把别人的要求内化了后的标准。

所以只有两个方法,要不然就是达到那个标准,要不然就是他和自己和解,把别人的想法排出去做最真实的自己。那就要让情绪流动起来。

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先下课了吧,我也是在教室这边,所以一直发语音也不是很方便,而且我对象也在旁边。

好,今晚的课程就到这里,下课。

提高自信心和动力,解决厌学网瘾焦虑问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