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让孩子主动和家长沟通,父母需要做到这一点。

(2021-03-17 21:22:16)
标签:

家庭教育

育儿

分类: 微课
课程日期:2021年3月17日
 让孩子主动和家长沟通,父母需要做到这一点。
题目:让孩子主动和家长沟通,父母需要做到这一点。
时间:晚8点到9点。
思考题:
1、在和孩子沟通过程中,您是否能注意到孩子的感受?
2、为什么感受对于沟通很重要?
3、父母怎么做,孩子才愿意和父母沟通?

王老师:今天晚上说感受,是因为感受对于孩子出现严重叛逆,自己解决孩子叛逆问题,非常的重要。什么是感受?感受是人在短时间内的情绪和态度体验。如果我们的领导上司,或者队友,完全忽视我们的感受,把他们的观点强加给我们,我们会有什么感受?我们会不会感到难受、愤怒、压抑?
家长:有。
王老师:为什么我们的感受被忽视,被否定,我们会有挫败感呢?
家长:没有被认可。
王老师:是的,我们希望自己能够被接纳、尊重、认可。我们的感受,就是此时此刻我们的生命状态,是我们最真实的状态。我们的感受被否定了,我们这个人也被否定了。所以,如果一个人否定了您的感受,您还愿意继续和他聊下去吗?
家长:不愿意。
王老师:是的,我们一定会排斥他,从心理上离他远远的。我们曾经在和孩子沟通的时候,有没有忽略过孩子的感受呢?
家长:有。甚至根本没有看见或者直接打压。
王老师:选择忽视,或者直接打压。我们自己小时候有没有被父母忽略和否定感受呢?
家长:有
王老师:我记得小时候被妈妈打哭后,妈妈会说不准哭,给我忍着。你们是怎么被忽略和否定的呢?
家长:小时候父母忙他们的,根本不能顾及到我。
王老师:说出自己感受或者观点,可能他们也不会在意。其实忽略孩子的感受,可以说是中国社会的传统。
家长:小时候,父母说:“响鼓不用重锤。”。现在反思确实忽略孩子感受是父辈的传统。
王老师:是的,这种沟通模式根深蒂固。其实那时的我们也会感到压抑、难受,但是我们能抗过去,我们还有丰富的社会交往,有大量的体育劳动,没有太大的学习压力。为什么现在的孩子感受被忽略了,就会出现种种问题呢?因为现在孩子缓解压力的方式太少了。孩子的成长环境缺少自由,缺少运动,缺少人际交往,很多压力和负面情绪没有排解方式,就会积压在心里,越来越严重,直至内心扭曲。所以现在的孩子,很多内心比较敏感脆弱。野外的一棵树,因为有充足的阳光雨水,虽然有大风大雨,也能快速成长起来。而成长在大棚里的植物,就需要精心的照顾。

家长:因为我们只关注孩子的学习,不注重对孩子进行劳动技能和体育健康教育,这本身就是最大的问题。现在知道错了,可孩子的认知观念和习惯都以形成,或者说已经根深蒂固,不是几天就能转变的。这也正是转化孩子的棘手之处。
王老师:您说的非常对。我们以前都太关注孩子的学习,却很少关注到孩子这个人的感受。如同我们给一颗植物施加太多化肥,却很少给他阳光和雨水,植物就变得病怏怏的。大家觉得要怎么挽救这棵植物?我们需要减少化肥的施加,也就是减少对孩子的期待。然后关注植物的状态,慢慢地给植物阳光和雨水。许多时候,我们和孩子沟通不好,就是因为我们没有注意到孩子的感受。经常有孩子在学校和老师同学发生了矛盾,回来和家长诉苦。结果家长说,你不要在意它不就行了吗?你把注意力都放到学习上不就行了吗?
家长:是的,听孩子把话说完,共情试沟通,我们以前就是从来没有注意孩子的感受。
王老师:共情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都知道一个好的亲子关系非常重要,怎么经营好我们的亲子关系呢?首先得看到孩子的感受,学会和孩子共情。怎么和孩子共情呢?
做到这3点就可以了:一是看到孩子的感受,二是表达孩子的感受,三是表达自己的感受。
如果孩子在学校被老师批评,或者被同学针对,孩子会有什么感受?
家长:难受,委屈,压抑,痛苦,愤怒,伤心。
王老师:是的,您的答案很准确。我们需要“感同身受”,假设自己处于那种环境,我们会有的感受。第一步理解和看到孩子的感受之后,我们需要表达孩子的感受。如果我们有很多情绪在心里很难受,却不能表达出来,如果有人理解我们的感受,并且准确的表达出来,我们一定会感激他,信任他。
怎么表达孩子的感受呢?我们需要先表述孩子的经历,然后表达孩子的感受,事实+感受是一种情理交融的表达。比如我们可以对孩子说:你因为题目不会写被老师罚站一节课,你一定感觉很委屈。孩子听到父母这样说,一定会感到被深深理解了。第三步是表达自己的感受,也就是面对孩子的感受,自己的感受。
家长:是的,看到孩子的观点,如果我是你我会怎样。
王老师:您说的太好了。如果我们再加一句:妈妈以前也被老师罚站过,那感觉真难受。这样就更好了。我们表达对孩子感受的感受:你这么委屈,妈妈心里也挺难受的。这样说,就把自己和孩子连接起来了。这就是共情。我们先看到和表达孩子的感受,让孩子感觉到被理解,让孩子愿意对我们敞开心扉。然后我们表达对孩子感受的感受,和孩子建立起一个好的情感连接。“被老师罚站不是很正常的吗?下次作业都写了,不就不会被罚站了吗?”
“你因为题目不会写被老师罚站一节课,你一定感觉很委屈。你这么委屈,妈妈心里也挺难受的。”这两种说法,孩子的感觉会一样吗?关系,不就是在这一件件小事中培养起来的吗?
所以我们要认识到关注孩子感受的重要性,第一看到孩子的感受,第二表达孩子的感受,第三表达对孩子感受的感受。如果能做到这一点,我们和孩子的关系一定会更融洽!今天文字部分到此结束,接下来为语音部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