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练赛的探索
(2024-08-02 06:46:29)分类: 教师篇 |
一、理解“教会、勤练、常赛”的内涵
“教会、勤练、常赛”不能从单一的角度出发,不是只完成学生的体质测评,也不单单是从教师教的角度,从学生学的角度提出的,而是从体育课程能有效实施的角度提出的明确要求。课程实施的要求是把学生教会,是实现勤练和常赛。教会中的“会”是一个递进地过程,即理解、掌握、能用。理解:注重学生课堂上对体育学习内容,知识和技能的理解;掌握:表现为知识记住了、技能熟练了;能用:知识、技能可以应用在课内外达到一定效果并发挥作用。勤练中的“勤”,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多,是要求练得对、练的好的前提下,课上提高练习的密度、课外体育活动地经常性开展,让日常体育锻炼养成习惯。常赛中的“常”是要面向人人参与,每个人都有参与比赛的机会,课上课下都要组织开展比赛,让比赛成为一种常态。
二、明确“教会、勤练、常赛”在小学体育中的重要性
“教会、勤练、常赛”不是分而论之,一体化教学策略的推进,才能够让一线教师更加注重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的整体性,不单独强调某一方面,实施整体理念,才能实现综合育人。与此同时,从体育教师的角度来看,站位会更高,视野也会更加广阔,更能使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热爱体育。
三、落实“教会、勤练、常赛”的策略——以跳绳为例
与学习运动技能相比,激发学生的兴趣是更难的,让学生在体育课中享受运动快乐也是我们体育教师比较难突破的点,当老师能够把学生“教会”,学生就会比较有成就感,更加乐于参与运动,对后面的“勤练”与“常赛”也很积极主动的去参与,对运动习惯的养成也有很大的帮助,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比赛,有助于体育精神的塑造,尤其是实现健全人格的培养。
“教会”应该着重放到课堂上,在某种程度上说是追求状态和结果。其间教师要依据教材的特点但不拘泥于教材,遵循体育教育规律,采用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教会学生健康与安全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体能锻炼方法,为健康人生奠基,为运动竞赛护航。教师要达到善交、乐教、能教、会教;学生要想学、爱学、会学、乐学。
例如:上跳绳课,应该让学生了解学习跳绳会带给我们生理和心里的变化,教师可以讲解跳绳的益处,或是观看有意思有视觉效果的表演和比赛,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其期望了解跳绳这项非常综合的运动。低年级的学生比较难以控制自身的行为,我们可以通过以“玩”促学的形式,模拟生活中的东西,学习基础的前脚掌连续跳和量绳、甩绳、握绳、停绳动作,通过玩游戏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学习的内容。
“勤练”的操作过程中需要有质和量的体现,首先“练”是对“学”的巩固,“练”不局限于课堂,开展好大课间、课外活动和家庭体育锻炼弥补上课练习不足。同时,在勤练中的质的练习过程中,练习要符合规格,动作的准确性,学生身体的适宜性,不仅要考虑与学生身体相符的练习状况和练习引入方式,还要把握运动安全。合理安排练习密度,科学定位运动强度。
例如:在带领学生进行跳绳训练时,教师先可以带领学生完成一次统一性的练习,并在练习过程中展示正确的跳绳姿势,引导学生通过正确的跳绳姿势去练习。接下来,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和练习效果,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教师可以相对设置比较高的目标,鼓励他们完成不同形式的跳绳;对于第二个层次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完成几个不同形式的跳法,让学生感受到跳绳的乐趣;对于第三个层次的学生,教师更应该更多的是提供教学指导,帮助他们逐步养成正确的跳绳习惯,逐步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学校练习,也可以让学生在校外继续练习,养成主动锻炼的好习惯。
“常赛”,培养的是精神与能力,学生要能够常赛的具体表现主要是:人人赛、课课赛、常常赛。教师要精规划、善组织、常激励;学生要抓时机、有热情、能竞争。以赛促练,欣起体育锻炼的热潮,使学生享受竞赛乐趣、更加牢固地掌握专项运动技能,培养学生的体育与健康素养。[3]依据青少年学生争强好胜、乐于表现等心理特点,充分满足学生运动需求。经常开展比赛活动,做到教学比赛课课有,运动竞赛常常在,周周、月月、季季、年年有比赛。
例如:在组织跳绳竞赛活动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男生组和女生组,并结合男生组和女生组的人数设计小组赛、淘汰赛等比赛规则,让所有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比赛中,也有机会成为裁判员观察其他同学的比赛情况。同时教师也可以参与到学生的比赛之中,在参与这样的活动时,学生需要与其他同学合作组队,学生不仅能在合作中感受到体育锻炼的乐趣所在,也可以发展其团队合作的意识。
四、适时调整小学体育的评价机制
“评”是对“学、练、赛”的反馈。在课标中“学、练、赛”指向的是运动技能的掌握,“评”则是实现更全面的育人。为保证学生基本技能的掌握,教师就是充分发挥了“评”的最大价值,有些东西不一定都是通过老师一句一句教给学生,也可以通过评价渗透给学生。从而达到落实核心素养育体育德。
“评”可以根据“学、练、赛”的标准由教师提前预设。在分析教材的过程中注重育人价值,不能单一的以结果为导向,要关注诊断、过程、结果,强调发展性标准,注重学生语言表述、动作表现等多方面表现。
例如在“跳绳”单元设计时,以各年级,各教学阶段的学生体质测试结果作为本单元教学最终的评价标准,以课堂小结→课后评→综合评价(课堂“学、练、赛”、体质测试)为基础完善学生评价体系,对学生“学、练、赛”的参与进行督促。
同时,评价的形式并不唯一,在课堂教学中生成的教师也要抓得住。借助学生在“学、练、赛”各阶段中展示的内容,生成更具针对性和时效性的评价。要落实教会、勤练、常赛的新教学模式,小学体育教师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科学调整课程评价机制,帮助学生有效掌握技术要领、养成运动习惯。
(昆明官渡区李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