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教法运用
(2024-06-29 07:10:00)分类: 教师篇 |
很多地理教师,特别是新教师,一拿到新课标教材,感觉到课文新颖,图片多,文字少,知识点模糊,不知道如何下手。怎么办呢?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把教学目标、教材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进行“模块化”处理,就可顺利分析教材、轻松完成教学任务。那么,什么是模块教学呢?
模块化教学法(MES),是以现场教学为主,以技能培训为核心的一种教学模式。将形式相近的内容整合在一起,如具有同类功能的知识点或能力项可分别组合成知识模块或能力模块,让学生对模块知识进行整体性把握,充分利用整体的功能,达到高效、有效教学的目的。这就是模块化教学的优势。
在教学领域,模块是为某单元或某课题精心编制组合的一套教学用的材料 。模块可以是一个单元或几个单元知识的组合,可以是一本书的整合,也可以是一个小的课题或案例。即大模块可以分成几个小的子模块,子模块还可再细分。
根据初中地理新教材(新课标)的实际情况,“模块化”教学就是把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及教学任务根据不同的依据和线索划为几个大的知识块或几个任务,然后根据各块的特点再进行细化,达到分解目标、分解教材、突出重点难点,达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课堂效率,能力培养的目的。
当然,要把教材“模块化”,要认真研究新课标教材(下简称新课标),只有熟悉新课标特点,才能理清知识线索,把握重点、难点,才能制定最佳教学策略,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二、
1、新课标内容简洁,不强调学科体系和知识的完备性。教材中图片多,文字少,很多知识点隐含在图片中,知识网络不明显。
2、新课标要求学生记忆的内容大幅度减少,内容上注重过程性、体验性、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等。
3、新课标内容灵活,富有开放性和弹性,打破大纲、时间、空间的限制,教师的主导作用加强,对教师的要求提高了。
4、教学目标强调能力和技能培养,强调方法和学习过程,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三、根据新课标特点,将教学目标进行“模块化”分析
新课标教学目标比较明了、简洁、具体的说明学生学习某一课需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新课标教学分为三大目标:即能力和技能培养,强调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无论上哪一课,你都要将以上三大目标划为三大“模块”,并认真进行分析,找出各知识点间的联系及重点、难点,制定出最佳教学策略。如教师在备“海陆的变迁”这课时,首先要明确学生要通过实例说明海陆的变化,其次通过观察—提问---猜想---找证据---科学论证,解释大陆漂移和板块的运动,最后知道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
四、
基于建构主义的项目教学法与传统的教学法相比,有很大的区别,主要表现在改变了传统的三个中心: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由以课本为中心转变为以 “项目”为中心,由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实际经验为中心。它是从职业的实际出发,选择典型事例作为教学的主题,以实践为导向,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并在共同评价项目工作成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其优点在于能够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到技能学习的全过程,独立自主地制定计划并付诸实施,运用新学习的知识与技能解决过去从未遇到的问题。因此,在实施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划分“模块”或制定,一定要注意一个理念,就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法及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中,课堂是学生的,教师起到启发、引导、组织的作用。教师组织教学时以学生“活动”带动课堂,以图片作学习的导向,以阅读材料作为学生兴趣的切入点,以时间和空间进行连贯。所以,可以用“活动”、图片、阅读材料、时间、空间等作为线索选择“模块”。
五、
当你认真熟读课文,你会发现很多知识点隐藏在图形中,或者材料中,或者“活动”中,这时你可以根据前后知识的联系把课文划为几个大的知识“模块”,然后进一步分析,找出各块知识之间的联系,找出重点、难点,再把各块知识细化,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很多教师讲到自然地理的内容时会感到束手无策,你不用急,你只要把课文划为几个知识“模块”,备课就完成一大半了。比如讲解“亚洲的气候”时,你把“亚洲气候类型图”做一个大的“模块”,然后进一步细化:北纬30度附近自西向东的气候类型与赤道地区相比有何特点?大陆东岸的气候有何特征?马上得出亚洲的气候特征是: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大陆性气候分布广,季风气候显著。寻根就底,为什么会形成以上气候特征呢?第二个“模块”就是形成上述气候特征的原因。联系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的特征,不但面积广大,而且跨纬度广,东西距离长。第三“模块”可单独讲解季风气候的特征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并读“阅读材料”,自然就知道季风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四“模块”就是运用分析亚洲的气候特征的方法,看“非洲气候分布图”并总结出其气候分布特征。
六、
教学方法包括教法和学法,通过教法,让学生自觉掌握地理学习的思维和方法,根据不同的内容选择不同的教法和学法。方法的选择是与教材及教学内容的“模块化”是一致的。比如,讲解“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时,第一模块:讲解乡村和城市的差异,选用正反方辨论、对比法;第二“模块”:讲解聚落形成的条件,选用分组竞赛法、讨论法、启发引导,把大家分为乡村和城市两大组,然后进行讨论、分析、问答问题。第三“模块”:讲解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也选择分组竞赛法、讨论法、启发引导的方法完成教学。再如:讲解黄河的治理,根据课表的安排,可以分为“黄河的贡献”、“黄河带来的灾难”、“黄河的根治”三个教学模块,分别选择地图导学法、实验法、探究法,分组讨论法。
七、
教学中,要认真把握五个环节,即复习、导入、讲解新课、总结、处理作业。在这几个环节的基础上可以把教学过程“模块化”,当然“教无定法、学无定法”,不是说都要遵循以上环节,怎么有利知识的学习就怎么处理。
一般来说,一节课的环节可划为复习导入模块(情境创设模块)、教学过程模块(知识的学习、处理过程)、学习评价模块。
(一)、情景设置模块。创设学生当前所学习的内容与现实情况基本相接近的情景环境,也就是说,把学生引入到需要通过某知识点来解决现实问题的情景。
(二)、教学过程模块。1、操作示范。围绕当前学习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知识迁移”的要求,选择合适的小项目,并示范完成项目的过程。2.独立探索。让学生独立思考,对知识点进行理解,消化示范项目的解决要点,为解决练习项目打下基础。3.确定项目。小组通过调查,研究讨论,并在教师的指导下确定具体的项目。4.协作学习。开展小组交流、讨论,组员分工协作,共同完成项目任务。
(三)、学习评价模块。学生学习的效果直接由完成工程项目的情况来衡量,包括教师评价、学习小组评价和自评三部分。
比如说讲解香港和澳门时,(导入模块)提问:香港和澳门是何时回归祖国的?进一步了解其历史和“身世”;(过程模块)1、看图认识其位置、范围、组成,对优越地理位置作出评价。2、学生活动:计算其人口密度,得出两地“人多地狭”的特征,分析两地的用地策略。3、看图说说两地与大陆各有哪些优势,和大陆有何经济联系?编演小品:香港商人到大陆投资洽谈会。4、由港澳与大陆的经济联系引到其它领域的联系(人口流动、科技交流、教育合用等),由学生自己讨论发挥。(学习评价模块)最后进行小结、作业处理,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总之,通过把新课标教材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进行“模块化”处理,就是把大块识化为小块知识,大目标化为小目标,大的任务化为小的任务。这样做能让教师更好的把握重点、难点,使教学过程紧凑有序;而且能增强知识网络性和完整性,激发学生兴趣。因此,“模块教学法”是处理新课标教材、实施新课程教学的一种实用的方法。(昆明市官渡区刘盛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