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教案简述
年级:六年级(1)班
课题:《肌理及其运用》
课时:三课时
一、
预设目标:
1、
通过引导学生感知,使学生明白肌理的含义。
2、
通过欣赏、讲解、体验等方式,使学生了解生活当中的肌理,感受生活中的肌理美。
3、
通过感知、感受肌理美,继而使学生了解肌理的种类,完善学生的审美能力;学会运用肌理表达,拓展学生的美术素养,启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4、
通过生对活中的美的感受,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态度。
二、
重难点:
重点:预设1、2
难点:预设3、4
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浏览诊断
1、
导入: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感知。(规定学生在教室范围内任选两个以上不同物体,仔细的触摸感知他们的表面。2分钟)
2、
提问:“为什么不同的物体会给我们不同的触觉感受?或者说,是物体的那个部分给了我们不一样的触觉感受?”
3、
学生分组织讨论……(3分钟)
4、
学生口述自己所触摸的物体,并说出各自不同的感受,以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教师罗列学生口述结果。
确认标识
1、
是物体表面的纹理给了我们不同的触觉感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主题,是小学美术课里面的一个重要的知识,那便是肌理。(小学美术技法要求主要是形状、颜色、肌理)
2、
那么什么是肌理呢?如果要你给肌理下一个定义,你会怎么说?
3、
教师揭示主题概念——肌理:肌理就是物体表面的纹理。
4、
图片欣赏引导学生理解。启发学生感受身边的肌理美。(选择身边学生常见的又不起眼的图例)
5、
教师小结:肌理是美术领域的一个重要的技能知识。每种物体表面呈现出不同的纹理……
6、
讨论:“肌理和美术或者说画画有什么关系呢?”
7、
教师课件动画演示肌理在美术里的运用。(动画:画栋房子的过程)通过对画房子的过程的注意,使学生理解肌理是画面生动、丰富的重要方面。
及时演练
1、以《星期天的早晨》为题,并运用与之相关的素材画一幅画,表达出周末早上的活动内容以及愉快的心情。
2、要求构图恰当,色彩和谐、统一,并充分运用肌理,表达真实、丰富的生活场景。
归纳演绎
1、
学生口述今天的收获。
2、
学生优秀作业展示。
3、
学生作业评价。
4、
教师总结:“肌理是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一个东西,今天我们……”
第二部分:案例反思
一、
对预设目标的反思
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是紧紧地围绕新课标的三维要求设计的,只是,上下来之后还是觉得达不到三维的要求,可能是因为这是第一课时,学生有个接受的过程,基本概念和技法是其他二维目标实现的基础。所以教师在第一课时时候花费了了较多的时间在概念和技法的解释上面,在三维目标的比重上有了一些偏颇,后两个课时应引起注意。
二、
对整个教学行为的反思
课前准备方面:肌理是整个小学美术教学的重点内容,所以我在课前还是做了充分的准备,认真备课,准备教具,编写PPT等,细致反复调整教学过程,锤炼语言等等。总的来说准备还是充分的,整个课堂水到渠成。
教学过程的设计方面:首先是引导学生自己寻找目标触摸感知熟悉而又陌生的物体表面,一方面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学习目标真实的存在于学生的心理;让书本还原于生活;让抽象的概念有了具体的形象。另一方面,让学生自己体会,自主感知;让学生体会知识获取的整个过程,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将自己的感性认识提炼,抽象,整理,口述。接下来是教师引导学生口述各自的感受,一方面,创设一个过程,培养学生思考、总结、逻辑表达的能力。另一方面,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方便教师与学生间,学生与学生间互动,丰富课堂组织形式。最后,教师引导确认,通过图片、语言引导学生感知。整个教学过程还算流畅,学生基本能理解,并紧跟老师思路完成预设的技能目标。只是可能在作业布置方面,针对性有点欠缺,学生不能很好的利用肌理去解决绘画中的一些问题,应该在作业要求方面更具体一些。
三、
对整个课堂上各环节时间划分的反思
一节课四十分钟,本堂课在时间的分配上稍显前送后紧,特别是确认标识部分,担心孩子不理解,所以用的时间过多,以至于学生在及时演练的过程中时间显得仓促。没能很好的完成作业,也影响了后面评价展示的时间。在以后的教学中应注意,应该尽量准确的把握学生接受的能力,做到精准。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消化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四、
对有针对性的设计教学环节的反思
总的来说,肌理的第一课时不是很成功,首先,学生认知的过程大部分还是停留在老师的讲解和简单的演示、互动,没有最大可能的还原生活,对于这个年级段的孩子来说,稍显有点理论性太强,课堂后半截有点沉闷,没有很好的落实新课标的三维要求。应该多让学生动手、动眼、动心,多观察,多思考,走出教室到户外去发现,去亲自感受。
(昆明五华区杨黎明)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