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教学反思
(2024-05-16 05:35:41)分类: 教师篇 |
明确了为什么要进行反思,反思哪些内容后,接下来要解决的就是如何反思的问题。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对教学的反思,更多地关注的是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而很少会去反思教学方式和方法背后诸如教学理念等方面的问题。所以,大多数教师的反思仅仅停留在表面,究其原因,造成反思表层画的原因就在于教师缺乏反思的技能。因此,在指导教师进行课后反思的过程中,我们要加强对反思技能的指导。通过学中思、做中品等方式,对教师进行反思技能的指导。
1、导其学会应用恰当的反思方式
教学反思的方式很多,实践中最常用的就是自我反思和互动反思。
(1)引导教师进行自我反思
录像反思:即通过录像再现自己的教学过程,教师以旁观者的身份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的方法。这种方法能让教师客观地评价自己的教学过程,有充裕的时间剖析自己的每一个教学环节,达到“旁观者清”的效果。具体的程序是:上课并录像——观看录像——反思评价——修改完善教学设计。
专题反思:即以专题的形式对教学实践进行反思的方法。在运用这种方法时,首先教师应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确定反思的专题,如“课堂教学目标达成度如何”、“课堂教学中师生情感是否融洽”、“课堂教学结构设计是否精当”等。然后由教师本人根据这一专题反思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并记录下自己过去的状况、现在的状况、自己的进步以及尚需努力之处等。这一反思的过程就是教师对已有经验进行整理和系统化的过程。
(2)引导教师群体进行互动反思
互动反思的主要形式就是教师间的交流讨论。即通过与其它教师研讨交流的形式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清楚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的教学理念,进而提高自己的教学监控能力的方法。通过教师之间的相互听课、研讨,避免闭目塞听、孤芳自赏而成为“井底之蛙”,还能使自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高瞻远瞩。同时,还能形成教师群体共同发展的文化氛围与运作模式。
2、导其抓住适当的反思时机
也就是引导教师养成每堂课进行反思的习惯,而且将反思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做到教学前反思、教学中反思、教学后反思的有机结合。
课前反思:也就是在上课之前,站在理论的层面,悉心钻研教材,挖掘教材的价值所在,拟定教学目标,分解目标,选择教学方法手段,预定实施方案。比如:新课标非常重视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经验上进行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新课课前,必需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才能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而反思就能帮助教师找准知识的切入点,提高教学的针对性,使教学在可预见的前提下向学生易于理解的方向发展。
课中反思:也就是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所使用的方法手段所达到的效果。学生的无意举动能给教师许多的灵感,而教师要善于及时捕捉教学中的灵感,及时调整设计思路和方法,使课堂达到最佳效果。课堂往往会有意外的场面出现,这就需要教师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调整教学策略,顺应学生的发展需要,一次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目的。
课后反思:随着教学过程的终结,教师淡出了课堂教学,但教师的发展并没有终结,而是有课内走向课外。每位教师都有这样的经验:教案初成,很难发现毛病,而上完课后,教学设计的疏漏之处不找自见,现在优秀的的教师,再成功的教学,也难掩瑕疵。然而正式教学中的遗憾给了我们反思的机会。教学活动后的反思,它能使教师有比较充裕的时间和空间对自己的经验、教训,及时发现新问题,把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在进行课后反思时,我们要引导教师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梳理不足:也就是认真审视自己对课堂教学的不足,以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对策,思考改进的策略,撰写新的教学方案,从而不断强化自己有效教学的意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赏析亮点:也就是记录课堂教学的成功之处与教学展开过程中的亮点。例如:哪个教学环节安排得富有科学性?哪个问题的提出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还可记录因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的瞬间的灵感、智慧的火花。
(3)品味见解:在平时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下课后我们总是乐于把这节课上学生独特解法、精彩回答、创新思维等,与老师交流,让大家共同分享其中的喜悦。这种源于学生对文本的独特理解、源于学生精神世界的独特感受,是一种无比丰富的课程资源,常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因此,在写教学反思时也可记录下来。
3、导其掌握常见的反思表征
也就是教给教师一些撰写教学反思的形式。
产生了反思的欲望、明确了反思的内容、学会了反思的技巧、进行了反思的尝试后,关键是能将自己的反思记录下来、呈现出来。这就需要我们在教给教师一些常见的反思的表达形式。因此,我们也可通过读书、交流、展示等方法,教给教师一些撰写教学反思的形式。
(1)
反思札记可以每日或每周为单位,用来记录和反思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出问题和做初步结论。例如,可将教学反思以“精彩回顾”、“遗憾追踪”
“茅塞顿开”、“瞬间灵感”等形式记录下来,使自己能教有所思、教有所思、教有所得、教有所获。
(2)
撰写教学案例是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后的一种呈现形式,是教师对一个实际情景的描述,在这个情景中包含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它是实践中发生的带普遍性、代表性的典型事例,它反映一个案例方式的发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通过对这些典型事例的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思路。更重要的是,要经常品味写好的教学案例,从“点点滴滴的小收获”悟出教育的“大道理”。同时,查阅有关方面的教育理论书籍,以便更好地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形成“从实践到理论,再回到到实践”的“楼梯式”上升的过程。
(3)
写教育故事也教教育叙事研究,它是通过写“自己的教育故事”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撰写教育故事,就是为自己创造一个能够听到自我心声的空间,在这个自我空间里倾诉自己失败的烦恼,分享自己成功的幸福,思考总结与分析教学过程汇总的得与失。如果教师能坚持把自己教学中的片段写下来,长此以往,就会发现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越来越驾轻了。
(4)
一节课下来,精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及时记录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就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总之,我们不仅要引导教师认识反思的重要性,而且要引导教师掌握反思的方式方法,让教师敢于反思,善于反思。这样,就能借助反思,引领实现教师专业发展。(昆明官渡区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