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主题图教

分类: 教师篇 |
打开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小学)》,大家都能看到:一幅幅绚丽多彩的图画,一个个生动有趣故事的情境图,图画内容和色彩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为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丰富的可借鉴资源。这就是教材的一大特色 ——“主题图”,其意图在于体现《数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数学教学中要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特点,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增强学生和应用数学的信心。“主题图” 无论从内容的选择还是呈现方式上,都很好地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生动有趣。因此,就如何利用数学教材中的“主题图”,因材施教,提高课堂质量,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一、理解“主题图”的含义,确定教学目标
、线段图的
、正方形的
、四支香蕉的
、12个面包的
,如果只是单纯问一问五种图形的含义,那么就不能真正实现教学的目的。也就是说如果教师不能深刻地理解和正确把握“主题图”的含义,则会给教学组织和实施带来一定的困难。因为五个图形的出现及教学是有层次的。圆形的
是直观图形、线段图的
具有抽象性、正方形的
具有多样性、四支香蕉的
应突出整体特点、12个面包的
突出的是单位“1”,因此,“主题图”教学具有数学知识层层递进、相互交融的特点,充分挖掘“主题图”中有利于教学和学习目标的实现,而不能把“主题图”当作“看图说话”去教学,那样就失去其应有的价值。
二、“主题图”能够帮助我们创设情境
“主题图”有利于创设课堂情境。小学生的特点是好奇、好动,但自制力差。教师应在上课时充分利用“主题图”,巧设悬念,诱发学生参与的动机。“主题图”在每课时的教材中都有出现,教师要在教学时引导小学生观察,在观察中发现数学问题,恰当地设疑激趣。如五年级教材中“2、5、3的倍数的特征”,就可以创设给同学编号,采取按号码入座的场景,让同学感受到学习数学并不枯燥。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让学生认真观察图,简述图的内容,有机的创设一个学习情境并提出一个个数学问题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法。
三、“主题图”是课时内容的核心。
每幅“主题图”不是孤立存在的,它的出现提供了学生原认知的场景,又为学生的学习提供线索和内容。如分数的意义,就充分凸显了教学内容的核心,只有在认真理解了“主题图”的含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一定能够引导学生很好地学习数学知识。主题情境展开后,学生对这生动有趣的情景感到没劲,说明主题图情境的教学价值就没能得到全面挖掘。因此老师一定要深入挖掘“主题图”的内涵,及时填写教材的空白并注意与后面的教学环节衔接,实现数学知识生活化,生活知识数学化,以点带面,以景激趣,以趣引疑,达到教学目的。
四、注意结合“主题图”教学及时渗透思想教育
许多“主题图”不仅是给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还为学生创设充分观察、探究的空间,更重要的是要结合“主题图”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一特点。如五年级“分数与除法”所呈现的主题图是一幅“与父母吃饭”画面,一方面是提供了学生学习掌握“平均”的含义在现实生活中的场景,另一方面又提供了学生感受父母之爱、和睦相处、平等相待的思想品德教育的时机。这就是“主题图”教学所反映的精神实质。上好这一课,不仅能激发起学生对家庭的喜爱,更能激发起他们热爱生活,享受幸福的热情,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品质,同时也为学生学好数学知识、应用数学知识打下坚实基础。
综上所述,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呈现的内容,形式比较新颖,特别是设计了大量活泼、生动的情境图。这些情景图的内容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富有儿童情趣,便于学生观察,也便于教师利用图中景物与学生交流,学生能从中受到教育。所以,我们一定要利用好“主题图”教学,理解其含义和它的价值所在,使“主题图”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并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昆明官渡区陈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