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少讲解多引导

(2024-04-20 08:40:25)
分类: 教师篇

长期以来,数学教学以教师表现为主,教师占用了大部分教育时空,讲得多,学生活动少,思维层次低,缺乏学习热情。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性被压抑,甚至被扼杀。这与素质教育的方向背道而驰。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通常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要方式。在客观上形成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因此课堂中几乎看不到猜想、实验、观察、推断等学生亲身体验的实践探究活动。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学习不是单纯的知识的接受,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活动。现代认知科学,尤其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知识是不能被传递的,教师在课堂上传递的只是信息,知识必须通过学生主动建构才能获得。也就是说,学习是学习者自己的事情,谁也不能代替。《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为此,在数学教学中首先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探索性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当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合理有效地使用各种教学方法与手段,引导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数学学习活动,使学生有效地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在获得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促进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和谐发展。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上主动求知、主动探索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人,是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切不可在课堂教学中独揽课堂,过渡限制,剥夺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多启发少讲解。

学生来到学校里,不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主要的是让学生“会学”和“乐学”,形成合理学习数学的方式,获得今后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动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引导、激发学生主动地加入到对知识的探索中,让他们在主动的观察、实验和讨论中归纳、掌握知识。

如教学 “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有的教师自己演示实物、讲解分析、忙前忙后。殊不知,这些单调的讲解,早让学生坐立不安,厌烦无趣了。虽然,学生在教师的强化灌输下,能机械记住其基本性质,但这仅停留在表面的复制,并没有深入理解,收不到很好的效果。如果教学中让学生从他们的经验出发,在教师帮助下自己动手、动脑做数学,这就会提高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设计如下:

1.1比较的大小

学生看题目后,发现分子、分母都不同,谁大、谁小呢?这就激起了学生求知的兴趣。教师抓住这一契机后,进一步引导。

1.2让学生动手操作

在同样大小的三张圆形纸片(也分别4812等分)上分别涂色表示 。然后,把涂色部分剪下来,重叠比较它们的大小。

1.3 讨论、汇报

通过学生自主探索、比较,不仅能正确回答出:,而且还看出另一组的分数:= = (即:剪去的部分相等)

1.4 发现规律、概括结论

2.3比较两组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或“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值是3.14左右的数”。写成式子就是:圆的周长÷直径≈3.14(л),那么,圆的周长=л×直径,用字母表示:C=л×dC=2лr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是强烈的,它要求教师树立强烈的学生意识,把学习的权利和探索的时空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方式,设计活动方案,安排学习程序,通过观察、操作、猜测、思考、讨论、验证等多种活动,在中获取知识,同时,形成自己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刻苦钻研精神。对“圆的周长公式”的教学,采用此方法,充分让学生体验结论形成过程,培养了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成功的快感,得到情感的满足。因此,我认为数学课堂必须让学生得到动手操作的机会。不但要把实践操作活动作为学习知识、掌握知识的一种方法,也要挖掘表象隐含的智能因素,利用它发展知识,使学生手、口、眼、脑进行立体化互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践是创新的源泉。我们应该彻底改变旧的教学模式,从小培养学生试一试的精神,使学生敢于尝试,善于尝试。

 (昆明官渡区李宝坤)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导读的研究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