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微课三融合

(2024-03-24 09:11:31)
分类: 教师篇

      微课对传统课堂是一大改革,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全民网课的浪潮更是裹挟着微课奔涌而来,不断刷新着我们对互联网+教育的认知,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微课的巨大能量。对于后进生或者难理解的内容,教师不需要重复讲解,教学方式多种多样,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注入了一股新鲜的空气,焕发出极强的生命力,既发挥着老师的引导作用,又凸显出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导性。那么,实际教学中如何充分发挥微课的作用,使它更好地服务于师生的教和学呢?以下是我在微课应用方面的几点思考与实践。

 一、利用微课呈现文本情境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对于课文中抽象的部分内容或者离自己年代较远的文本学生很难理解和想象,即使老师再怎么生动的讲解,也很难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微课的形式能让学生有个直观的感受以及视觉上的冲击,能让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比如,在教学《海底世界》和《火烧云》这两篇课文时,由于大多数孩子没见过真正的海底,很难通过想象,完全感受到文字描写带给我们没得感受;火烧云虽是寻常物,但平时不注意仔细观察,对于天空中的云彩总是熟悉而不知道如何表达。通过微课的形式,让孩子真正感受到海底世界的美和火烧云的变化,使学生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在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在字里行间感受到文章的美,提高课堂参与率。再如,在学习四年级下册《诺曼底号遇难记》时,学生完全没有类似的生活体验,很难体会当时的境况,与文中人物产生共情,这时教师也可以通过截取电影片段制作微课,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总之,像这样利用微课来设置、再现教学情境,可以很好地呈现教学内容,丰富学生的体验,强化教学效果。

二、通过单元导读微课加强单元整合

新课程标准推崇语文教学从精读走向略读,从单篇教学走向单元整组教学,重视知识点建构的过程,进行组块教学,模块教学,主题教学,而主题教学首推单元整组教学。而现在的单元导读课至关重要,从单篇走向整个单元教学,如果导的好,单元教学就会得心应手。比如,在学习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前,如果能在课前通过微课让学生了解单元主题,本单元由5篇课文再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场面,让我们感受到革命英雄的坚贞不屈,革命领袖的伟人风采以及革命先辈在各种斗争中所展现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通过微课让他们感受到除了在课文中感受精神,还要在阅读中学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最后尝试运用点面结合写场面,那如何借助单元内容把历史的声音留在心里呢?本单元将开展重温革命岁月,聆听历史声音的学习活动,序列活动中主要有三个任务,任务一:聚焦七律长征欣赏毛主席诗词感受磅礴气势;任务二:聚焦后面四篇课文讲述革命故事感悟英雄精神任务三:聚焦口语交际和习作表达所见所感。然后再带着这些准备进课堂,就不仅可以节约教学时间,还能让学生对文章有更深层次的把握。再如,四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大门》,其中有制作诗集的实践活动,老师就可以利用微课展示诗集制作的全过程和不同形式的诗集样本,指导孩子的自主实践创新。

三、利用微课突破重点难点

课堂上,对于课本中的重难点用微课的方式的来帮助孩子学习,从而攻克重难点。例如,有些比较难理解的课文,孩子在阅读过程中遇到可能会大退堂鼓,甚至选择放弃,从而不愿意进行深入思考。有时对于教材上的内容与学生的人之相差甚远,学生很难理解。对于这些难点、重点我们需要在课堂上进行深度讲解,必要时还会示范,而教师的单一讲解与直观形象、色彩鲜明的微课比起来,老师的吸引力就略显逊色。因此,我们可以在课堂以微课解读的方式进行知识点的学习,改变传统教学方式,用精彩的的图片、文字、有趣的动画形式让学生欣赏,将复杂的内容进行细化,更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也为推动高效课堂奠定基础。例如,教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18课《威尼斯的小艇》,对于威尼斯这座水上城市,班级上的学生都没有去过,缺乏实际生活经验,视野狭隘,无法想象,对于理解为什么威尼斯是一座水上城市,为什么小艇会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仅仅依靠课本的文字叙述,学生理解很有难度,我用微课辅助教学,视频中,学生们看到了威尼斯的特点、小艇的样子以及船夫在水上高超的驾驶技术,把这座城市的独特风光展现了出来,从而轻松突破了难点重点,教学效果显著。再如,我们在教学口语交际、作文时,我们可以利用微课视频展示范例,聚焦其中的重难点,达到很好的现场指导作用,比单纯讲解方法要领更直接有效。 (昆明官渡区 尹会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家教三要素
后一篇:勤劳有成果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