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效激兴趣

(2024-01-08 05:27:00)
分类: 教师篇

课堂艺术性高的教学如庖丁解牛一样,教者“游刃有余”而自如,学者“踌躇满志”而有得;否则,教学程式刻板,嚼蜡吐泥,学者如坐针毡,学而无味,如何在有限的四十分钟内,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进而启发思维,陶冶情操,培养创造力,成了就成了高效课堂的关键。

1.起兴法

“起兴”本是民间诗歌的一种创作艺术手法。这里所说的是指引起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兴趣的方法。兴趣往往是学生产生求知欲的动力,学生没有兴趣,学习便会陷入盲目与被动,根本不可能学好。我的做法主要有:

(1)精心设计导语。语文课堂的导入是一种精彩的开课,教师要善于运用导语激趣煽情,形成课堂的势能。精彩的课堂导语既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不可企及的范本,又能起到唤醒学生潜能的作用。在导入新课时,适当地引入材料或轶闻趣事或谜语来设计新颖有趣的问题,可以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兴奋状态,这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就能充分调动起来,并进一步主动地去探索寻求答案。导语无固定形式,要因文、因人、因事、因时以至因地制宜。总之,开场白应像电影、戏剧一样,一揭序幕,就能吸引观众。比如在教《勾践灭吴》时,我先引了一幅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由此引出课文的时代背景,学生们听的津津有味,很快就进入到正文的讲授中去了。又如在讲《廉颇蔺相如列传》时,我先给他们讲了楚人和氏献璧的故事,然后说:“你们知道这块璧的最终下落以及围绕这块璧发生的惊心动魄的故事吗?”马上就有同学兴致勃勃的开始讲起完璧归赵的故事,学生的注意力自然转入故事的情节之中,接下来,在情节中分析人物性格就具体而轻松了。

(2)教学过程中时时起兴。开始,虽然有好的导语,但如果接着又是老一套的灌输知识,学生的兴趣就会消失并厌倦起来。这就需要老师有一双敏感的心和敏锐的眼睛,只要发现学生的厌倦情绪,马上调整思路,用最快时间最容易的方法将他们的注意力再拉回来。绝不能放任自流,自说自话,没有学生参与的教学是失败的。这就需要教学过程中时时起兴。比如《灯下漫笔》虽是反封建意识强的好文章,但因内容深奥,学生不易理解,兴趣不浓。我就抓住文章开头叙述的钞票换银元一件小事,让大家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再找找还有没有什么例子,可以证明鲁迅先生得出的这个结论“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 变了之后还万分欢喜。”学生们很感兴趣,思考之后开始各抒己见。

3)结束时不忘起兴。一堂好的语文课不应该是虎头蛇尾,应像一篇好文章那样,要么首尾呼应,浑然一体,要么画龙点睛,突出中心,要么设置悬念,引出后文,要么提出问题,耐人寻味。在上《林黛玉进贾府》的第一课时,我利用下课前2分钟给同学们放了一首歌《枉凝眉》,动人的歌词在教室里飘荡“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然后我说了下面的结束语;“本节课我们通过林黛玉的眼睛,对贾府的布局装饰等有了初步的了解,那么在贾府这样奢华的环境中,生活着一些什么样的人物呢,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又说的是怎样的故事呢。我们下节课来揭晓。” 结果很多同学等不到下节课,就怀着好奇去自己探寻答案了。

2.助兴法

现代多媒体手段,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全新的视听感觉,为语文教学提供了良好的辅助,合理地利用它可以为语文课堂创设诗情画意的美学氛围,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一全新的手段,为语文教学创设情境。《我的呼吁》虽然是诺贝尔颁奖典礼上的授奖词,呼吁大家敬畏生命,但文章语言平实,又有较多的专业术语,单纯讲解文字和语言有些枯燥,于是我按照段落的内容、顺序,相应的利用多媒体放了一些图片,有获当年普利策新闻奖的图片《女孩和鹰》,有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广岛上空升起的蘑菇云,有非洲大陆上饥饿、瘦弱等待援助的孩子们,有阿富汗难民营外排队饮水的干渴儿童,有伊拉克战争受生化武器影响致残的人们。。。。。有了这些真实的图片,再多的语言都已显苍白,我看见几位学生眼里闪着泪光。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尽在不言中。

《林黛玉进贾府》篇幅较长,又是古白话文,学生阅读起来较为困难,我就放了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第一集《林黛玉别父进京都》和第二集《宝黛钗初会荣喜堂》,学完《祝福》又放了根据课文改编的同名老电影《祝福》,大家对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有了更强烈的感受。在讲《我有一个梦想》时,我找来了一段视频,把马丁。路德金当时现场的演讲放给学生看。同学们看到了人山人海的林肯纪念堂,更被马丁,路德金的荡气回肠的演讲所折服,教室里久久回荡着那句著名的演讲词: “I have a dream。。。。。。 可以说,强化多媒体的作用,可以让学生的口、眼、耳、手等多种感官参与教学信息的广泛交流,是整个教学活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热烈精彩,妙趣横生。

3.设疑法

教育心理学向我们揭示: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学从问题开始,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就是不断引导学生生疑,解疑的过程。

1)课前查疑。新的课程理念认为,提问不仅仅是老师的事,更是学生的事,学生恰到好处的提问,能使自己不断发现问题,认识自己学习上的优点和缺憾,从而提高语文学习的素质。例如在教《荆轲刺秦王》时,有同学想不明白为什么樊於期毫不犹豫的自刎,为荆轲献上首级。这个人不是太傻了吗?这个问题正好是我备课时忽略的,于是我在上课时加入对了春秋战国时代人“重义轻生”的讲解。 ”“”“”“”“”“等都是春秋战国时期最被主流社会认可的道德品质。在当时,对于希望有所作为的人来说,要想立足社会,名垂青史,就会无限地追求这些理念,哪怕牺牲自己的生命也不足惜!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士为知己者死”。同学们纷纷点头,表示了理解。

(2)课堂激疑。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 “疑”设得好,可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有疑再引导学生辩论解疑,就能使学生在“矛盾斗争”中获得知识。

有时候学生没有提到的地方并不是无疑,而是他们一时发现不了问题,在这些地方老师一定要“须教有疑”,才能启发学生深入的学习知识。爱因斯坦说过,“有时候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教师在语文课堂上要善于设计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用精、少、实、活的提问将学生吸引进课文,激发学生研讨的热情,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从而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如教《师说》时,有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那就是关于本文的中心论点。对于教参中给出的答案,我实在接受不了,也难于自圆其说。我课前查阅了一些资料,发现很多专家对这一问题持不同的看法,争论挺多。于是,我把这个问题拿来让同学们讨论,果然,没有一个学生说是“古之学者必有师”。他们中有很多同学都能找到自己认为的中心论点,并有一定的道理。对于能够自圆其说的观点,我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没有把参考书上的答案和我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我认为老师们应该教会学生解读 标准化课文的文章,让学生真正得益于语文课堂阅读教学,获得独立的阅读能力。
    
当然,教师在设疑时应围绕中心、总体设计,在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处设疑,决不随心所欲、在不重要的地方胡乱设疑。教师要多设置那些发散性、趣味性、探索性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在积极的思考探索中理解知识,把握重点,体味思路,突破难点,激发学生思维的层次性,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4.
制错法

古人云:相反相成,相克相生。教学中,教师若采用“故意制错”的教学方式,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引发学生积极思维,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学习徐志摩的诗歌《再别康桥》时,最后一段是“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学生不大注意,为了引导学生对诗歌语言的领悟,我采用了“故意制错法”。我说:“‘悄悄’一词本应接第一段“轻轻”,由于排版错误,却成了“悄悄”学生马上反驳,说这既是情感上的呼应,又避免了文字的重复,音律上又形成了回环。     

5.活动法

语文课堂活动取材广泛,内容新颖,形式多样,一般是结合学习内容选择相应活动。歌舞、朗诵、演讲、话剧表演、成语接龙、对对联、答记者问、辩论赛 ,都在我的语文课堂里出现过。课堂活动是一种动态的语文训练、语文实践。学生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既能够实现理解、认识、探索和创造,又能够得到体验,交流和表现。让学生多想一想,多说一说,多看一看,让课堂活跃起来,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这对帮助学生开拓思路,培养观察力,判断力,分析推理能力都是十分有效的。尤其是在学生听课略有疲惫时,可以振奋精神,调节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精彩的课堂活动是语文课堂里的珍珠,让语文课堂闪光。所以教师要善于设计课堂活动环节,通过课堂活动来进行以听说读写为核心的语文训练,逐步地提高语文能力。(昆明官渡区王文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积极减压力
后一篇:家中那些事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