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又踏上了去往那个傈僳族小山村的路。 记得上一次去,是和奶奶去一个远房亲戚家做客。按辈
分,我应叫那个亲戚四婶,那天正是她的儿子成亲的日子, 由于人手不够,所以四婶喊奶奶来帮忙。
我们到了一个深藏于山沟中的小村子,四婶在村口等我 们。刚见面,奶奶就说: “恭喜恭喜!”四婶一边说谢谢一边
招呼我们进去。
这是一个傈僳族村子。顺着土路,我们来到 四婶家。四婶家的房子不大也不高,是一座木屋,已有些倾
斜了,用几根木桩支撑着,看上去岌岌可危。院子很小,地 面由于早上下过雨显得泥泞不堪。待客的桌凳大小长短参差
不齐,一看就是东借西凑的,从小院一直摆到路上。奶奶去 帮忙了,我就在村子里转了几圈。放眼望去,一条土路延伸
出去,旁边的人家也都是土坯房或简陋的木架房,树木不多 也不高,给人一种荒凉的感觉。路上走着几个孩子,衣服很
旧很脏,他们甚至连鞋子都没有穿。 觉得有些冷,就回去了。过了一会儿,终于是开始吃饭
了。菜不多,尤其是肉,少得可怜。四婶跟我们一桌,但在 这如此喜庆的日子,我看见,四婶的笑中,分明掺杂着几份
生活的苦涩和无奈······ 吃完饭后,我倍感无聊,就催着奶奶回去了。 这一次,是四婶的孙子满月,奶奶仍去帮忙。我是不大
想去的,但奶奶十分想要我去,所以我不得不去一次。
一路
上,那个贫苦山村的一幕幕,如电影般在我脑海中放映 着······ 奇怪的是,土路消失了,一条宽阔的柏油路延伸到村口,
两边还有排列得整整齐齐的路灯,路边墙上,“齐心协力跟 党走”,“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勤劳致富奔小康”的标语随
处可见。四婶依旧在路口等我们。虽然多了几缕白发,增了 几条皱纹,但她满面春风,乐呵呵的地招呼我们。村子的一
切都焕然一新,迸发着生机。每一家都盖起了美丽的新房, 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微笑。到了四婶家,她家也盖起了新
房,门口甚至还停了一辆崭新的大卡车。院子更大了,用水 泥抹的面,中间还镶上了青石板,四婶在院子的边角种了些
花木,花开得正盛,为整个院子增添了不少色彩。屋里各种 家电齐全,甚至还摆了一台电脑,这样的变化简直让我目瞪
口呆。闲聊中,说起家里的变化,四婶眼里扬起了激动的泪 花,她告诉奶奶,真得感谢党啊,在村里的党员和扶贫工作
队的帮助下,在党的政策扶持下,家里搞起了猪牛养殖,儿 子也用无息贷款买车跑起了运输,日子是一天比一天好,简 直像掉进了蜜罐里一样。
奶奶去帮忙了,我再次到村子里闲逛。
顺着水泥路走,
路面干净整洁,路旁是郁郁葱葱的树木,低处还种上了不少 五彩的格桑花,有几个村民一边闲聊一边擦洗自家的小汽车,
几个穿着时尚的大妈,在跟年轻人学习使用智能手机,旁边 几个孩子穿着滑冰鞋大笑着飞快地跑过。没想到,短短三年,
这小山村竟发生了这样翻天覆地的变化。 吃饭时,我看见村民们都不停地给几个中年男人敬酒,
一问才知道,他们就是这个村的党员和扶贫干部。是他们带 着村民们办养殖场,引种新型作物,发展特色产业,建造新
房······听到这,我不禁对他们肃然起敬,这时,耳边还 一直听到乡亲们村民们不停地说共产党好,人民政府 好······
吃完饭,在《社会主义好》的乐曲声中,大家跳起了舞 蹈,他们跳得那么投入,那么动情,那么开心,这舞蹈跳出
了最富足的生活,舞出了最美好的期盼,更跳出了傈僳族人 民对党的万般感激。(云南保山市赵崔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