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案例分析
(2023-05-20 07:41:08)| 分类: 教师篇 |
前言:
本课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本着“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快乐为主题”依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本课教材内容,围绕五个学习领域,紧扣三个目标创设意境,给学生创造一个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让每位学生以饱满的热情,积极的姿态,投入到学练中,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享受到在运动中做主人的快乐。从而促进学生创造性的学习,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在学练中养成积极思考、勇于创新、主动参与的习惯,增强自信心,增进团体合作意识。
案例介绍
预备铃声一响过,学生到体育课的集合地点围着我七嘴八舌的
问:“老师,今天我们玩什么?”“老师,今天我们做什么游戏?”“老师,我们跳绳好不好?”……
“好啊!好啊!”学生都拍手叫好。
“老师你带那么多小红花干什么?给我一个好吗?”
“老师,我要”“我也要!”同学们用乞求的眼光询问我。“小红花人人有份!但是老师要把这些小红花奖给最出色、进步最大的同学,所以要看自己的表现了!”
“好,我要好好表现给大家看!”
“我也是”……同学们信心十足的说着。
片段一
上课铃响了,同学们主动的排队,而且比以前更快更整齐更安静,鉴于学生的表现我首先奖励每位学生一朵小红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都提高了不少。然后将学生带到场地,我带领学生做绳操的准备活动,使身体机能和心理状态得到预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片段二
然后是激发思维阶段,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所想所感自由创编用绳子做各种练习,让他们找到自己的价值。
在我巡回指导的过程中,我的心里也受到震撼,学生表现出色,想法做法也很独特。比如说以绳练跳(向后摇、臂交叉的单脚、并脚和交换脚跳以及穿梭交叉跳、集体跳等)。以绳代杆的(各持绳子两端今进行跳高练习)。以绳当线(在地上摆成个各种图形以及立定跳远的起跳线)、跳绳游戏(跳绳接力、快快跳起来、两人三腿等),他们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决心让我不得不肯定、表扬他们。
片段三 学生们互相激励积极性空前高涨,在他们意犹未尽时我吹哨集
合,同学们个个满头大汗的回到队伍。
“刚才大家都很有创意很聪明,简直是小发明家!所以老师奖励每位一朵小红花”
“谢谢老师!”“加油,我们看谁得的多”……同学们满脸笑容的回答着。
“刚才我观察了大家的玩法,现在我们选用两种来做游戏,比一比哪组最团结,反应最快!”我引出游戏一。
“我们要配合好!”“我们反应要快!”“我们不能输给他们!”……同学们互相鼓励商量对策。
“好,现在我们请刚才以绳练跳的同学做示范!再请跳绳游戏的同学做示范、给点掌声,好吗?”随即掌声四起。
同学们示范完毕后,我分组让学生尝试交换做各种练习,练习以后分组比赛看哪一组最快,同学们摩拳擦掌都有夺第一的决心,随着一声哨响,学生的积极性也很高涨,在此起彼伏的呐喊声中第一名出现了。我宣布了结果,每组都有不同的表现,有高兴的、失望的还有生气的。“老师再给一次机会吧!我们一定可以的!”“比就比,谁怕谁呀!”学生们争论不休。
“好,首先奖励团体第一名的组每人一朵小红花!我再给一次机会,希望大家好好把握”我鼓励他们。
又是一声哨响,比赛开始了,学生积极配合,他们取其精华最终第一名又一次出现了,是刚才有失误的那一组。我也用同样的方法奖励了他们,并鼓励所有同学相信自己的能力要在失败中总结经验最后肯定会成功的。
在小结中,我对学生的创新意识给予了表扬,对学生百折不挠的意志也给予了肯定,并给全体学生奖励小红花。瞬间响起了一片掌声。
反思和分析:
(一)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过程顺利实现
本案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来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以学生所创造的玩法为游戏的载体,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体验集体和个人获得成功的喜悦心情,让学生真正形成“自我学练、合作学练、探究学练、创新学练”的良好气氛,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二) 以音乐为背景,营造浓厚的民主氛围,把课堂转化成舞台,让学生自始至终是主体
在本案例中老师以引导者的身份进入课堂,学生的学练过程都以音乐为背景,让学生感觉到自己是在舞台上尽情的展现自己的聪明才智,在这样的美境中,学生的学习充盈着快乐,充满着幸福!教师也陶冶了情操。
教法给学生奖励小红花,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对小学生而言象征着光荣和自豪。
一、重视“生活化”的新课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引入阶段正处在一堂课的起始阶段,处理的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情绪.以及思维的活跃程度,结合学生身边的实例导入新课。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的内驱力。因此,在新课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将所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把生活中的题材引入到体育课堂教学之中,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求知成为一种内动力。例如,在上后滚翻时,笔者首先做一个示范:向后退时,不小心绊了放在脚下的垫子,顺势做了一个后滚翻,稳稳地站起来。接着,笔者就刚才的示范再结合几个案例讲解后滚翻在生活、运动中的作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笔者问:“看了刚才的示范,听了老师的讲解。你们现在想干什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后滚翻”。这种导入新课的方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很自然地导入了新课,为下面的学习打下伏笔。
二、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景。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新课程标准极力倡导体育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的特点,内容贴近生活,所教内容尽量是他们平时熟悉的、喜欢的。在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设计上,可针对性的创设一些“生活情景”使学生置于生活的氛围中,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让课堂教学真正活起来、让学生学习乐起来、玩起来、让所有的学生在课外动起来,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下面是笔者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创设三个生活情景进行耐久跑教学的案例。
案例(一):《耐久跑》教学片断
“捕鱼”。在操场上画一篮球场大小的长方形或圆形,分成人数相等的两队,一队为鱼,一队为捕鱼人,鱼儿不能跑出界外。如要比赛,以规定时间捕到鱼儿多少或捕完所有的鱼儿所用的时间判定,学生的兴趣很高。
【案例点评】建构主义教学原则明确指出:“复杂的学习领域应针对学习者先前的经验和学习者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才可能是主动的。”在案例中。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把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再现到耐久教学中,使枯燥的教学内容生活化。这样的巧妙安排,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贴近了学生的生活,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完成了耐久跑的任务。
三、采取“生活化”的学习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往往习惯先行后知,他们对知识技能更习惯通过自己的活动去获得,去体验,去感受,而不仅仅是靠教师的传授而获得。新课程下的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是采取积极、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主动地进行学习。
案例(二):《运球》教学片断
1.将学生分成若干组进行半场3-3比赛.禁止接球后立即传球,一定要运球若干次后方能传球给同伴。以便学生发现和寻找自己的运球问题。
2.教学比赛数分钟后停止比赛.组织学生畅谈比赛不能顺利进行的原因。明确运球技术在比赛中的作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3.教师出示提示板即菜单。讲解与示范多种运球的技术方法:高运球,低运球,原地体前变向运球.曲线运球,后转身运球等。
4.两人一组选择自己喜爱的运球方法进行练习。要求:相互指导、模仿,交换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5.展示评价。
【案例点评】在运球教学中,首先组织学生进行特殊规则的篮球比赛,使学生明白运球技术的重要性,产生学习的动机。然后,通过两人自由组合、自主选择练习,使学生在练习中互帮互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运动兴趣,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彻底杜绝了体育课就是教师不断做示范动作。学生重复模仿、机械枯燥练习等严重制约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现象。这种自主、合作性的学习方式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生活习惯,因而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创设“生活化”的练习设计。引导学生的技术应用传统的运动技术教学以运动技术传授为宗旨,过于重视运动技术传授的系统性、完整性,学生学了许多无用的技术。新课程强调技术的运用。在教学中更多地考虑学习运动技术对健康的促进作用,更多考虑如何使这种运动技术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例如,在蹲踞式跳远的教学中,可以把传统的教学步骤——助跑、起跳、腾空、落地的竞技教学方式,改变为从生活实际中越过一定高度或远度的障碍来开始自己的教学;采用“越过小河、小溪”、“越过矮墙”、“穿过窗框”等教学手段,把难点放在“团身”这个动作上面。这种教学手段对于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是非常有益的,也是符合新课程标准有关“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材选取要求的。又如,“变向跑”教学不应拘泥于原有固有的技术,而是通过改变方向去获得摆脱、避开对手的机会,组织学生把学到的变向跑技术运用到篮球、足球的变向运动,摆脱对手获得传、接球的时机。这样的运动技术教学,使学生的学习更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使他们对学习产生亲切感,更乐意参与学习。总之.体育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的生活走进体育课堂,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综合实践能力和个性品格,才能为学生的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云南红河州李华)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