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学微案例

(2023-04-29 08:35:40)
分类: 教师篇

   一、案例背景

《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是新课标人教版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学习的。 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引出角,从观察实物中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再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如折叠、拼摆、制作学具、测量等,加深对角的认识。

二、案例目标

知识目标: 结合生活情景和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会用直尺画角。 知道角的大小跟角的两条边张开的角度有关,与两条边的长度无关。

能力目标: 通过操作、讨论与交流,帮助 学生建立角的空间观念,培养操作、 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能力。

情感目标: 在探索角的知识的过程中,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 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数学思 考。 学生虽然对角有一定的感性认知,但缺乏系统的认识。所以本课的重点就是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并掌握画角的方法。而难点,则是让学生真正理解角的大小跟角的两条边张开的角度有关。

三、案例描述

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看到老师课件上的是什么字?(学生读出是“角的初步认识”)

请你们猜一猜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什么?

生:可能与角有关。

师:老师今天给同学们表演一个小魔术,同学们请看屏幕。

(出示课件)

 引导发现,活动探究

师:先让我们看看生活中的角吧!

(课件出示)

(课件出示主题图)

下课了,我们的校园真热闹,操场上更是生机勃勃,看看他们

都在做什么?你看到了什么?

 1:老师拿的三角板。

 2:老爷爷修剪花木用的剪刀。

 3:小朋友做操时伸的直直的双臂。

4:我看到了球门。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啊!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位“新朋友”。

(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自主探索、感悟新知

 1.找生活中的角

师:其实我们的身边还有很多角,仔细观察一下我们的教室,你发现周围哪些物体

表面也藏有角?把你找到的角指给同桌看一看

师:谁愿意把你找到的角与大家一起分享?

生:黑板上、桌子上、数学书上、窗户上 

师:你们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角在我们的生活中真是太广泛了,只要你们用数学

的眼光去观察,就能发现更多的角。

2.摸角(认识数学中的角)

 师:请同学们拿出三角板,先摸一摸再看一看角是怎样的?

  1:角的前面尖尖的,旁边直直的。

2:它是由两条直线组成。

 师:嗯,观察得很仔细,现在请同学们用角尖尖的地方在手心扎一下,看看手心上

留下了什么?

 生:一个小圆点。

 师:它是角的一个组成部分,数学家给它起了个名字叫“顶点”,课件出示小圆点,

这就是一个角了吗?

生:不是,还有两条直直的线。(演示)

 师:这两条直直的线,数学家也给它起了个名字叫“边”。这就是数学王国中的“角”,

让我们给刚才这些实物脱掉美丽的外衣,就变成这样。

(课件隐去实物图出现几个大小不同的角)请仔细观察,这些角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他们都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师:也就是说角是由一个顶点两条边组成的。

 3.画角

 师: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了角的特征,你们会画角吗?课件出示画角儿歌。

 学生齐读:小小角,真简单。一个顶点两条边。画角时,要牢记,先画顶点再画边。

 师用电子白板演示画角,并把边延长,说明: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板书)

 然后转动一条边,使角的口张大:说明:角的大小与角的张开程度有关。(板书)

 师:请拿出三角板,按刚才的方法画一个自己喜欢的角。

师:从一点起,用直尺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直线,就构成了一个角。

学生在自己的练习本上画角,教师巡视。

 找几个有代表性的角,让学生把画好的角用投影展示一下,让生评价。

四、教学反思

1、只备教材,对学生备得不够:比如在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时,我想引导学生先用自己的话描述角各部分名称,再用数学语言来概括。但孩子的知识现状不同,有的学生之前完全没接触过,说不到点上;有的又认知能力很强,角各部分名称脱口而出。因此,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制定教学策略,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2、在引入新课中就把问题抛给学生:生活中你们见过角吗?最想知道角的哪些知识?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主动进入到学习的情境中。而不是只会跟着教师被动前行。

3、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形式越来越被教师所重视,所接受。这主要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他们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合作学习中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技能和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在教学过程中能让学生互补互促,共同提高,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并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望,让他们想学;让他们获取成功的体验使他们爱学;提供给他们更多自己创造的空间使他们能学。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为自主探索添力。 (云南红河州王晨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多读激思维
后一篇:付出艰辛后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