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心里话
(2023-04-28 18:01:31)分类: 教师篇 |
一直相信,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因此也受到抨击。
确实,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实在是我这个教师,只是个教书匠,授“教师”之称实在有些受宠若惊,常常自责误人子弟,徒有三十年教龄,枉为人师。学校改扩建之后,看到、感受到年轻一代教育家的风范,稳健的向着素质教育的路走着,很是欣慰。
教书,特别是教到六年级,喊一个学生过来面批,等到下一节上课都没人帮你叫,心中那个悲凉啊!心中说不定还暗自生文科老师的气,这些基本的文明礼仪、国学经典原是他们的事,害得我这个理科老师还得抽空来补,一想到班主任便不敢吭气,学生的思想修养班主任可有不容推卸的责任,我还兼着班主任工作!!!于是后来几届的学生,作为教数学的老师,我每天亲自带领学生口读一段,教会他们理解其意,以期望提高她们的人文修养,文明礼仪,末了只是学生很钦佩你,听一点话而已,当然做了就起一点作用了,学生钦佩你,也就服你管,但只是对一个老师,不是对所有的长辈都钦佩,而且只停留在表层,并未深入到孩子的内心,这样的教育是肤浅的,很辛劳的。那时我选中的是《三字经》作为引导的范本,中间也学到其他老师的一些教育方法,比如,面对一些打死都不开口的孩子,你真是无奈,往往还有体罚之嫌,甚是泄气,孩子不说,你真是无从帮助他。事后耐心的,花很多时间你才会发现,孩子说出来的原因并不是学习上的问题,而且很简单,一两句话就可以化解的,何至于很长时间后才有针对性教育,错过最佳教育时间。这些问题,其实《弟子规》就已经作出要求了。你看《弟子规》里第二十节“长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小小年纪就知道长辈呼唤别人,应代为传唤和转告;如果那个人不在,自己要前去转告。面对不啃气的孩子,《弟子规》也有要求“尊长前 声要低 低不闻 却非宜”,在尊长面前说话,要低声细气;声音太低而听不清楚,也不合适;第二十六节“进必趋 退必迟 问起对 视勿移”到尊长面前,应快步向前;退回去时,稍慢一些才合礼节;长辈问话时,应当注视聆听,不可以东张西望。孩子并不是不懂,而是要教,带着孩子阅读这些书籍,小孩子是欢喜的,是依恋父母,听从老师教导的。一旦稍大行为习惯定型就困难了,所谓的油盐不进。这样过了两三年,收效甚微,但笃定方向是没错的,应该是方法,方法不够好。一直期待人手一册国学经典,仅只是我手中打印的一本,无论从色彩、释义都不足以引起学生的重视,影响面太窄。虽然我们也有《中小学生行为规范》,也许是天天看,腻味了,趣味少了,不能有效提起学生的注意。后来,看见搭班的老师一开学就建议家长人手一册《弟子规》。高兴!好办法!果真是众人拾柴火焰高,这个班的班风也确实挺好的,仍然是只敬重班主任一个,连带我这个教他们数学的都要被这些娃娃鄙视下去,心里还是泄气的。
安宁市XX学校2026届学生在年级主任的引领下,从开学的第二个月开始就引领全体教师、家长督导学生每周识记一节《弟子规》,同时要求午间收看《弟子规》的动画片。大家请注意这里的措辞,引领全体教师、家长。教育需发挥合力作用,一个人单打独斗的教育收效甚微、异常辛劳。家里有彩色《弟子规》读本,家长督学;学校看两三节《弟子规》的动画片,有老师相机情景教育,有效调整整体教学强度;学生也有一定的识字能力拼读能力,可以时刻自修弟子行为。社会、家庭、学校、个体全面上阵,哪有教不好的孩子。这位主任是深谙“教育需发挥合力作用”这个教育规律的。措施实施下来,惊喜的发现,我这个“副科”老师也深得学生尊重,应该说之前的教育,我没少让学生对所有的老师都要尊重,但远没有全年级八个班学习《弟子规》来得有效。因为,我的课堂,也有我的规矩,上课之前我希望学生安静、有序、快速进到实验室,看到谁的脸上一条红道子,谁流眼泪,我就很泄气、心痛;上课时需有序摆放各种实验仪器,听到文具盒叮铃光铛,真是气不打一处来;我希望孩子们做到下课,团结活泼、课间操认真动作到位,上课精力集中。课间跑步,总有几个故意鞋带散架的,这不,弟子规已祷告:“冠必正 纽必结 袜与履 俱紧切”,小时的规矩,大时来犯,自己的都觉得无趣。唯有此,非智力因素良性发展方能有效落实。 我希望孩子有可持续性的行为坐姿、保护好眼睛,因此请勿箕踞摇髀。可喜,一年的时间,这一届的学生,少有出格的动作。越是认真执行,时时督导《弟子规》进展情况的班级,深刻理解年级主任的要求,所带班级越是温和谦逊、课堂纪律越好维持,也能有效实施自己的教育理念。有时候也会遇到“讨厌”的学生,之所以讨厌,我想是因为他的某些语言行为与我们所倡议的行为规范不一致,甚至是两个方向。一个学校孩子是多的,行为、思想越发多,多到你根本想不到他究竟会生出些什么事来,可谓防不胜防,可是弟子规已经早早说明“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弟子规涵盖了孩子行为的方方面面,大到思想道德、小到居家生活的点点滴滴。2010年左右,熊孩子很多,这两年听得少了。个人认为,熊孩子就是规矩少了,家长孩子心中没有做事的尺度与标准,包括一些影视演员在大是大非面前不能把握好自己应有的责任与担当,实则就是那根“规范弦”没有,所以生出当事人还理直气壮,而大家都觉得不可思议的事情来。
从一个人小打小闹,到一个班,再到一个年级,为用心做教育的人鼓掌。(昆明安宁市段雪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