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记住这道理

(2022-10-11 07:38:12)
分类: 教师篇

1、“教育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正如一个鲜活的例子:如果你强迫一个身体虚弱的孩子一定要提够20桶,那么就这会损害他的力气,他到明天就什么也干不成了,说不定还会躺到医院里去。儿童从事脑力劳动所需要的力量,也是像这样各不相同的。一个学生对教材感知、理解、识记得快,在记忆中保持得长久而牢固;而另一个学生的脑力劳动进行得就完全不同;对教材的感知很慢,知识在记忆中保持得不久而且不牢固。”

学生智力的不同并不能用聪明或者不聪明这样简单粗暴的词语加以评判。除了类型不同之外,还有一个智力上的早发育和迟发育的问题,还有一个速度与质量的问题,一句话,“笨蛋”,即使有,也是少之又少,更多的是一些尚未被开发的聪明的孩子,也许他们的聪明不在你教的这一门学科上,也许他的聪明要在十五周岁以后才会被身体发掘出来。

2、“可以把教学和教育的所有规律性都机械地运用到他身上的那种抽象的学生是不存在的。也不存在什么对所有学生都一律适用的在学习上取得成就的先决条件。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我们常常做的是,为了使一个通过他自身的努力能够得到三分的学生达到我们期望的四分或者五分的目标,而结果把它留在了两分上。我们的期望往往扼杀了孩子心中的唯一的一点自尊。

  3、“能否保护和培养每一个学生的自尊感,取决于教师对这个学生在学习上的个人成绩的看法。不要向儿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

许多时候,我们对学生的不满意仅仅只是因为:他的成绩不够使我们满意,没有达到我们想要他达到的合格或者优秀,——虽然,他确实也曾努力过,或者至少尝试过。

4、“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大纲只是包含一定水平和一定范围的知识,而没有包含活生生的儿童。不同的儿童要达到这个知识的水平和范围,所走的道路是各不相同的。……教师应当善于确定:要通过怎样的途径,要经历什么样的阻碍和困难,才能引导儿童接近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水平。”有些是接近然后达到,有些是达到然后超越,有些是用很快的时间就能达到,有些则需要你的再三的期待与忍耐:对不同的儿童来说,这是不相同的。

   5、“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这就是说,在学习中,无论就脑力劳动的内容,还是就所需的时间来说,都应当采取个别对待的态度。”

也就是说,不仅每个学生的学习目标是不相同的,他们的方法、途径、评价尺度都不应该是完全相同的。这将给我们的教学带来许多麻烦的地方,这正是它不能盛行的原因之一。

6、“……在这种做法下,所有的学生都在前进——有的人快一点,另一些人慢一些。儿童完成作业而得到评分时,从评分中看见了自己的劳动和努力,学习给他带来了精神上的满足和有所发现的快乐。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和学生的相互关心与相互信任相结合。学生就不会把教师单纯地看成严厉的监督者,也不会把评分当成一种棍棒。他可以坦率地对教师说:某某地方我没有做好,某某地方我不会做。他的良心是纯洁的,他不可能去抄袭别人的作业或者考试时夹带。他想树立起自己的尊严。”

这并不难啊,可我们为什么做不到呢?——因为我们无视一个人的尊严,我们还认为,尊严和学业上的进步并没有多大的关系。这就是说,应该允许学生不完成某些作业,但不应该让学生用抄袭的方法来“完成”这些任务。

7、“在学习上取得成就,——这一点,形象地说,乃是通往儿童心灵中点燃着“想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的那个角落的一条蹊径。教师要爱护这条蹊径和这点火花。 特卡琴柯说:我周密地考虑每一个学生在上课将做些什么。我给所有的学生都挑选出这样的作业,使他能在作业中取得成就。如果学生没有在掌握知识的道路上前进哪怕是很小的一步,那么这堂课对他来说就是白费了。无效劳动——这大概是学生和老师可能遇到的莫大的严重危险。”

这句话太重要也太可怕了,因为在我的课堂上,有多少时候是在进行着集体性的无效劳动,有多少学生自始至终地在那里进行着无效劳动,又有多少学生终于厌倦了这种无效劳动而不再“劳动”,只是木然地存在在那里!

对这一部分学生[尖子生]来说,除了教学大纲规定的题目外,教师还要挑选一些超过大纲要求的习题;应当给这些学生的智慧以力所能及的、但并不轻松的、要求紧张地动脑的工作。

教师要为他们[学困生]专门另选一些题目,始终只能指望他们在一节课上有所进步,哪怕一点点进步也好。因为这一点点进步至少让他不会堕落,不会无所事事,不会去干些无聊的事。

学生并不是停滞不动、凝固不变的,凡是给人以成功的乐趣的脑力劳动,总是会收到发展学生能力的结果的。学生是发展着的,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要相信学生会成长起来并且正在成长着。

只要让每一个学生体验到取得成功的个人的、人格上的欢乐,那么这种课就不会把教师弄得心情焦躁、筋疲力尽。……如果教师善于把学生引进一种力所能及的、向他们预示着并且使他们得到成功的脑力劳动中去,就连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也能多么勤奋地、专心致志地学习啊!

我们应当使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取得进步。

我们应当设法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在进行脑力劳动。

我们应当没有“大纲学生”,每一个学生应该符合他个人的大纲或课程标准。也就是说,在一个为基准的课程标准下,应该为每一个学生建立起他的课程标准。我看到了百分之百的“以生为本”,看来不是口号和理论,而是行动,是实践。(昆明官渡区姚川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遗憾的吐白
后一篇:说复习策略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