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设计布置
(2022-09-15 05:31:23)| 分类: 教师篇 |
作业的设计与布置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体系,是对课堂教学的巩固和运用, 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今天该设计什么作业, 又该怎么向学生说明作业的要求呢? 显然, 一个有责任感的老师会把作业的设计与布置当作一份系统性的计划书、 一个值得研究探索的课题。我们的日常教学中, 仍不难发现这样的作业设计: 或简单的重复抄写, 或机械的死记硬背, 或枯燥的题海苦练, 或呆板的知识仿效, 或钻牛角尖的偏题怪题。试想, 这样的作业设计学生怎能会主动积极、心情愉悦地完成? 他们的思维又怎能得以发散? 当然, 能力的培养也就成了空中楼阁。更有一部分老师, 连自己都不知道此次作业设计的根本意义在于培养学生的哪方面能力便匆匆赶往教室, 慌慌张张布置作业, 声嘶力竭的叫喊声淹没在下课铃声中, 在学生急着回家的喧嚣声中显得渺小之极。于是有了第二天“ 老师, 我不知道作业在哪儿? ”“老师, 我以为作业不是这个, 所以写错作业了! ”等等诸如此类的话。面对种种情形, 身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我们难道不该好好反思一下自己在作业设计方面过于草率的行为吗?
我认为语文作业的设计与布置应体现以下几点:
1、主体性
作为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性环节,学生在作业过程中的主体性应当得到更加充分的体现和发挥。因为无论是知识向技能、智力的转化,还是知识向思想观点的转化,都离不开学生自身的主动思考、独立实践和反复练习。
发挥主体性,要注意激发学生的作业动机。作业的宗旨要明确,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作业的难易要适度,有利于实现由前一个发展水平(学生现有发展水平)向后一个发展水平(最近发展区)的转变,能让学生尝到“跳一跳,摘桃子”的情感愉悦。作业的形式要活泼,能让学生一见作业便有一种跃跃欲试的冲动。要充分发挥反馈在强化动机方面的作用,多设计一些反馈性作业。
2、自主性
新课程强调自主学习,“自主”同样应当成为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重要原则。有的教师在这方面作了积极尝试,针对每个学生接受能力的不同合理地设计了“自助餐作业”、“弹性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能力自主选择。
(1)自主选择作业的内容和形式。
如:学了《长江三峡》一课,可以设计以下作业:
辨字组词:撕( ) 旋( ) 涡( )
嘶( ) 漩( ) 窝( )
说说以下词语的意思:刀砍剑劈 嘶鸣吼叫 东闯西撞
摘录文中你认为三峡风光很壮美的句子。
根据课文第2自然段创作一幅三峡的山水画。
如果你在江中的小船上,面对汹涌的江水,两岸的高山,你会有怎样的感受,请把你的感受写下来。
学了课文,请你做一回小导游,介绍一下三峡的风光,写一段导游词。(以上作业,学生自选两三题做)
这样的作业,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给了学生一个选择的范围,能力强的可选择较难的做,能力弱的,可以做简单的。让学生自己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使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但是,学生又具有好强的心理,有的学生往往会知难而进,又有一部分学生会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去跳一跳,摘到“桃子”。
(2)自主选择作业的数量和完成方法。
如有位老师说:“我们要求学生一学期背诵20篇以上的优秀诗文,原则上要求自由组合诗文竞背小组,每周一首,但如果本周没有完成,可以在下周补上,也可以在时间较充裕、精神状态较佳的一周多背几首。学生一旦成了时间的主人,也就能成为学习的主人”。另外,对于作业,过去片面强调独立思考,没有把“合作”作为必要的素质来培养。其实自主性的作业应当允许学生选择完成的方式,可以在与爸爸妈妈的合作下完成,也可以和小伙伴合作完成。比如自己当讲解员,父母当听众,把学过的课文变成故事讲给他们听;和同学们一起根据课文内容完成小制作、小实验等。
3、兴趣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能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作业的设计也应讲究趣味性,以生动、多样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兴趣,寓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于趣味性的练习之中。
语文作业设计兴趣化,既要符合儿童心理特点,又要符合语文的学科特点。如:有的学生喜欢绘画,学了《长城和运河》,可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创作一幅课文插图,变文字为画面,使学生学得更活更实;有的学生喜欢写想象作文,学了《狐狸和乌鸦》后,可让学生续写狐狸和乌鸦再次相遇的情形;有的学生喜欢表演,可让学生对课文进行改编,合作表演一段小品。有的学生喜欢演讲,学了课文后,可在班内开展一次演讲比赛。这样的语文作业形式生动、活泼、有趣,人人都有内容可说、可写,都能根据自己的兴趣,找到自已喜欢的内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参与语文作业。
4、层次性
同一年龄阶段的学生,其生理、心理、知识水平、接受能力、意识倾向、兴趣爱好等存在着个别差异,有差异的学生做无差异的作业,势必会造成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这就要求设计作业时心中有学生,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水平,对作业的量度和难度作出适当的调整,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取得某一层次上的成功,获得轻松、愉快、满足的心理体验。
如中年级写观察日记,对好中差三类学生要求各不相同。对好学生要求不仅能细致观察,具体描写,还要表达出一定的喜爱之情。对中等学生,要求细致观察、条理清晰、描写较具体。对差生要求仔细观察,能比较有条理地抓住主要特点,写一段话就可以了。这样,学生的能力不但得到了锻炼,满足了他们渴求知识的心理,而且也解决了“吃不饱”“吃不了”的问题。
5、多样性
教师要善于在学习活动中捕捉时机,设计灵活多样的作业内容。新的作业设计应可写、可读、可看、可操作、可玩耍,让每项活动增加目的性,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听、说、读、写与演、唱、画、做等多种形式相结合,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符合他们好奇、爱动、形象思维占优势的特点,把语文技能的培养与活动相贯穿,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参与学习。
例如,教学《孙中山破陋习》一文时,一位老师就让学生做了这样的作业:用3天的时间,走访老人,和他们谈一谈“裹足”、“小脚”,然后写一篇采访报告。做这种作业,学生兴奋,老师高兴。
6、综合性
课内外联系。课内必须与课外相结合,让学生在课余、课外通过丰富多彩的作业形式,巩固、应用、深化所学的语文知识,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如学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后,可推荐学生读《安徒生童话选》;学了《草船借箭》《赤壁之战》后,引导学生读《三国演义》。
学科间融合。小学语文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和前提,教材本身广泛地涉及思想品德、科学、社会、历史、地理、劳动等诸多学科的内容,与其他学科有着难以割断的联系。正因为如此,《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如有位教师在教学《月亮湾》后,设计了这样的作业:1、看一看,观赏一下自己家乡的美景。2、画一画,把看到的美丽景象画下来。3、唱一唱,唱赞美家乡的歌曲,可以边歌边舞。
7、校内外沟通。
传统教育的“最大浪费是由于儿童在学校中不能完全地、自由地动用他在校外所获得的经验;同时,另一方面,他又不能把学校里所学的东西应用于日常生活。”因此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布置学生观察,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让学生组成“错别字纠察队”,到大街小巷去纠正错别字,规范祖国的语言文字;春节期间,让学生摘抄、搜集春联,对比赏析;布置学生从电视上、报刊里和街头上搜集广告用语,尝试为某种产品拟广告。逢年过节,可以让学生给远方的亲人打个电话或写一封热情洋溢的信,表达真诚而美好的祝福;班队会、联欢会、春游,让学生自己写节目的开头语、结束语……
这些作业与儿童的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及其他各科的学习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构成了一个和谐的学习整体,巩固、应用、深化所学的语文知识,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巩固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和创新能力。(昆明官渡区姚红琼)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