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传统走向开放

(2022-09-10 20:24:58)
分类: 教师篇

 教学实践从传统走向开放

1)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许多教师致力于各种写作相关知识的讲解,注重“一堂言”,企望走捷径,结果反而是欲速则不达。没有调动起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收效甚微。所以,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势在必行。

 A.创设情境

 所谓“创设情境”,就是由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过程的设计,提供一种特定的情境,把学生带入其中。教师有目的地导演情境,有意识地制造材料,为学生创造一种氛围,引起他们的情感波动,调动写作兴趣。

 曾有一位老师是这样创设情境的:一天上午的第一节课,铃声响过,他推开门走进教室,师生互致问候之后,学生们坐好,他准备上课。这时,他看到学生精神集中,等待他开始讲课。但他没讲课,却提出了一个问题:谁看到老师是怎么走进教室,走上讲台,准备上课的?这个问题出乎学生的意料,于是他们认真地回忆起来,有的还互相看着,好像要从同学的目光里寻找答案。过了一会儿,许多同学举起了手,他请一个同学回答问题。那位同学是这样说的:“清脆的上课铃声刚响过,老师轻轻推开教室的门,回转身,又轻轻地把门关上,手拿两本书,面带微笑,健步走上了讲台。我们全体起立,齐声问老师好。老师向我们鞠了一躬,亲切地答礼:‘同学们好!’他环视了我们一眼… … ”接着,他要求学生把刚才观察到的老师怎样走进教室,走上讲台的情景写成一篇小作文。这位教师灵活机动地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B.抓住有利时机,捕捉写作灵感

 如果把学生的习作仅限定在作文课上,学生很容易陷入为文而文的误区。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教师如果能及时抓住这些天然的写作资源,引导学生挖掘写作素材,一定能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曾有一位老师在语文课时,外面下起了大雪,雪花飘飘洒洒,如梦如幻,窗外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令人神往。此情此景下的孩子自然都忍不住观望。这位老师并没有呵斥顽皮的学生们,他灵机一动:为何不让学生外出观看,在观看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欣赏雪景?孩子们像快乐的小鸟飞出教室。回来后这位老师让他们说说他们的感受,同学们兴趣盎然,争着发言,接着写下了洋洋洒洒的文章。

 C.设计作文课堂小点子

 如激活思维的“连词写话”训练。就是出示几个词语,让学生写一段话或一篇文章,把这些词语恰当地用进去,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可以是一些格言或谚语。在培养他们创造力的同时,还可以通过这个过程帮助他们理解这些词句,丰富学生的语汇。例如这样的教学设计还有很多,只要教师善于思考,积极创新,一定能让自己的作文教学“活”起来。

2)改革传统的评改方式

“玉不琢,不成器”。写作如治玉,学生的作文可以说都是璞玉,需要后期的精心雕琢。因此改革传统的评改方式,是改善当前作文教学境况的又一关键所在。

 A.批语情感化

 作文批改的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写作情况,指出修改方向。富有人情味的批语能激发学生改修作文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使学生通过作文训练能实实在在地提高作文能力。师生书面交流的批语只有体现出尊重、体谅、亲切坦诚,才能使学生乐于接受。要善学发现学生的优点,哪怕是些许进步,在批语中也应满腔热情地给予肯定和鼓励。鼓励要力求真诚,适当而不空洞,要通过简明扼要而富有文采的语言,谈心式、商量式、探讨式、建议式、引导式、鼓励式、启发式的语气,要能透露出教师的尊重、理解、鼓励与厚望,让学生感受教师真切的关注。如:“你这篇文章把事情的起因、经过写出来了,比以前有进步,如果能把结果写上去,文章就会更完整,你再去改一改,好吗?老师相信你能行!”像这样的批语,有利于缩短师生间的心距,使作文批语真正成为学生习作的良师益友,从而促进作文教学水平的全面提高。

  B.讲评合作化

 在讲评中,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全体学生参与,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比如:课前选出一些能代表本次作文优点与不足的典型习作或片段,印出来发到各学习小组,让每一个人都评一评。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大家摆优点、评不足、找语病等,再提出修改习作的意见。然后,派代表到大组交流。有时,采取自主形式,让学生选自己最喜欢的习作,轮流在组里有感情地朗读,其他人边听边在纸条上用三言两语写出简评。为了让每个学生拥有更多的“读者”,除了在班级里每两周开展一次“读(作)文”活动外,还把学生的优秀习作及时地张贴到“习作园地”。形式多样的讲评,不仅培养了学生敢于陈述自己的独特见解,善于展示自己个性的习惯,而且在合作中学会取长补短,提高了认识能力和表达能力。(云南红河州张娇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保护他们成长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