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保护他们成长

(2022-09-10 20:43:59)
分类: 教育篇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必须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笔者认为,学校教育中德育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据有关专家调查显示:中国17岁以下青少年中,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干扰。未成年人犯罪总数年均递增率是12.87%。青少年犯罪三个70%居高即:占犯罪率总比70%、低龄化犯罪占比70%、侵财型犯罪占比70%。“小人作大案”成为了未成年人犯罪现象。看到一个个惊心怵目的数字,我们意识到青少年法制教育任重而道远,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合力。可见,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让他们学法、知法、懂法、守法显得尤为重要。

呈现案例

初中生与高中生有不同的违法现象。初中生“拔毛”现象,小偷小摸,顺手牵羊。高中生打架,酗酒大多数与感情有关。

案例一:有一位初中学生,到小卖部买零食,趁人不注意,顺手拿走了一板酸奶。此事被老师知道后,对他进行说服教育,他表面上答应,随后不久,又再犯。于是请家长一起教育,并对他进行口头警告处分,以此警示其他同学。本班还专门进行了一堂班会教育课,针对这种行为,大家进行了激烈的争论。贪小便宜而没有考虑后果,没有想到自己的行为已触犯法律。让大家知道这是一种偷盗行为,如果数额巨大,就会构成犯罪,必须承担刑事责任。“不以恶小而为之”。

案例二:有的学校出现“恶少”,他们恃强凌弱,欺侮敲诈,拉帮结派,殴打无辜,对学生的安全造成严重威胁。这些行为不良的少年,常常堵在放学路上,对比自己弱小的学生进行威逼、搜身,把钱或物劫走,并且警告学生不许告诉家长或老师。据调查,受害儿童中80%不敢对家长或老师讲。使被劫儿童身心承受巨大压力,有的孩子为了应付勒索,甚至偷家里的钱财,不但没有满足他们的胃口,还被打。于是产生报复心里,私下准备匕首等凶器以图报复,并邀约其它同学共同对付,形成打群架,很有可能酿成大祸。青少年违法罪类型主要以盗窃,抢劫,敲诈勒索等侵财类为主,犯罪呈多元化特征,暴力程度有所加剧。有的青少年贪图吃、喝、玩、乐等物质享受,又想不劳而获,从小偷小摸走向盗窃犯罪。

 案例三:网络犯罪,网络是把双刃剑。我国的网络建设还处在初级阶段,网络规范不健全,网络管理不完善,不少暴力、色情内容充斥其中,加上缺乏上网指导,青少年自控能力差,青春期的学生又喜欢新奇的、酷的刺激。暴力型甚至色情游戏都在选择范围,不少学生沉迷于游戏而不能自拔。有的分不清现实与虚幻,对弱势同学进行不文明的举动,并把一些不雅的视频上传,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根本没有意识到已经侵犯人身权利。

案例四:恋爱酿成惨祸。朱某是高中二年级的女生,现代社会,按理来说,谈恋爱也是正常的事,主要是看你怎么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虽然不提倡谈恋爱,也禁止不了,只能引导。相互鼓励,相互监督,共同进步。但事情不想我们想的那样。

    高一的两个男生都对朱某不错,朱某没有明确与哪一个更好,确定恋爱关系。两个男生之间不免就产生了一些口角。这些事情都发生得很隐蔽,老师和家长都不知道。直到惨案发生。当下晚自习后,熄灯铃响过,两个男生在宿舍里扭打起来,其中的一个拿出一把小水果刀,刺向同学,慌乱之中,把对方刺伤,当同学发现制止,第一时间告诉老师并拨打120。送往医院抢救,不幸身亡。另一名同学被刑事拘留。这场突发事件导致一人死亡,一人入狱。让人深思。特别是这位女同学她心里背负着压力可想而知。毕竟两个男生都是因为她而走上了不归之路。这种阴影会影响她一辈子。

    以上是学校里经常发生的违法案例我把它梳理出来,以引起有关专家的关注。大家共同努力,群策群力,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助力。

剖析原因

    纵观学校经常发生的案例,我们剖析原因,积极寻求对策,总结出不可忽视的青少年成长中的问题。希望能起一定作用。

1、不懂法律知识。淡化权益,漠视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轻视德育忽略做人,重视智育,唯分数论人才。

2、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亚健康状态:身体亚健康,心理亚健康,病态学习亚健康。

3、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出现问题:难沟通、网瘾、厌学情绪。父母的溺爱骄纵或管教太严而折射出心智不全的三种扭曲:心理扭曲,道德扭曲,情感扭曲。

4、离婚率居高不下,单亲再婚家庭80%的孩子出现心理、道德、情感问题。家庭的不稳定性让孩子没有安全感。

5、随着农村城市化的改变,不少“末代农民”的孩子,既缺少文化又不能继承父辈的农民本色,成为了另一类问题孩子。在未成年人犯罪中占60%以上都是来自农村。

6、问题青少年多数是文盲加法盲,生命质量低下,人性弱化,在缺文化、少理想、差道德的恶性循环中毒害自身、殃及群体。回归路上需要付出高成本的代价。

寻找对策

一、学习相关法律法规

1、《未成年人保护法》人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孩子从小生活在父母身边,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子女有重要影响,因此,《未成年人保护法》第10条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以健康的思想、品行和适当的方法教育未成年人,引导未成年人进行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预防和制止未成年人吸烟、酗酒、流浪以及聚赌、吸毒、卖淫。良好的家庭教育对青少年成长起着重要作用。

2接受学校教育,是未成年人的权利,是《宪法》、《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的。父母不能以任何理由不让子女上学,否则,就是侵犯了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在我国农村或城乡个体户家庭中,未成年人失学的现象比较严重,有些父母目光短浅,只顾赚钱,不管孩子的前途。他们不让孩子上学,或者让在校的子女退学,回家务农或经商。有的家长对不愿意上学的孩子过分迁就,任他们在社会上闲逛。这些做法是做家长的失职,实际上是害了孩子,也是法律所不允许的。

3监护和抚养——家长的基本义务

《未成年人保护法》第8条规定,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应当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这里说的监护人,是指对未成年人的人身、财产以及其他一切合法权益进行监督和保护的人。父母是青少年子女法定的监护人。如果父母不能履行监护义务,那么,未成年人依靠谁生活,依靠谁照顾,谁就是监护人。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哥哥姐姐或其他成年人,都可以成为未成年人的监护人。

二、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长

1培根教育比修枝教育更重要。育子如同培苗,根正苗才正,根深叶才茂,播良种结好果。不溺爱,不娇惯,善引导,用好习惯教会孩子如何做人。注重基础教育,良性成长。教子如同植树,根基浅,枝不正。砍病枝、残枝,伤到元气又造困难。先爱后厌、先放后管、先松后紧,养而不教,教而不当,亡羊补牢。忽略培根过程,铸成问题,病态成长。做好源头上的教育是重中之重。

2人格教育比单纯成绩优异更重要。人格健全才是“德”,养成好习惯才是“行”。习惯成败人生,学习只是技能。重智轻德,高智商低技能,高文化低人格。心智不全,人生不幸。

3挽救比惩罚更重要。多挽救一个坏孩子,社会就会多一群好孩子,一个坏孩子往往会带坏一群好孩子。多一个坏孩子,家庭就会多一份伤痛,无辜的人就会多添一份危险,社会就会少一份安宁。其实帮助和挽救一个问题的孩子也等于在帮助我们自己。

4在危机中给予一缕阳光他就灿烂!家庭和学校是孩子成长和学习的主要阵地,也是孩子们出错或犯错的主要场所,更应该成为孩子们健康成长的摇篮!当孩子们出现问题时,做父母的不嫌不弃,做老师的不离不辱,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在孩子身心和行为处于危险中时,你的责任和义务就是以真诚和爱心去“帮”把其对自身、对家庭、对社会的伤害降到最低。在孩子走入困境时,能用诚心去帮一帮;在孩子做出错误决定时,能用爱心去挡一挡。守住我们的教育阵地,让孩子在我们的守护下健康成长。

     成长是每一个生命必然的过程。我呼吁:用亲情去关爱我们的孩子,用智慧去教育我们的孩子,用知识去给养我们的孩子,用道德去塑造我们的孩子,用好的习惯去伴随我们的孩子。让他们在健康的环境中阳光成长。(昆明官渡区杨桂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与时代前行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