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可借鉴
(2022-07-16 06:51:47)分类: 教师篇 |
评邱彦方老师《展示华夏文化魅力》课堂教学
陈丽老师:
这节课导入亲切自然,很好的引入文章的学习,邱老师真是一个“杂家”,学生每提到一处昆明的建筑,邱老师都了如指掌,评价恰到好处,可见在备课前自己对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做了充分的准备,不仅令学生佩服,也让我们老师佩服。邱老师的问题设置很有层次感,问题一步步深入仅仅围绕单元主题“爱国情怀”展开,是一节很成功的“爱国主义教育课”。但教学中问题设置过细,对贝聿铭的爱国心学生不难理解,比如“他的爱国之情到底体现在哪里?”“从贝聿铭的身上你感悟到了什么可贵的东西?”这些问题是可以合并的。另外,通过这节课我思考到自读课文是不是都应该给学生自读,自读是不是就意味着放任,可能我们更应该考虑学生能收获什么,即便是自读也应给学生读的方向。
李凤琼老师:
邱老师的这节课,导入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从学生熟知的建筑说起,贴切自然。整个教学过程,衔接过渡自然,,环环相扣,在教会学生人物通讯相关知识的同时,有意识地将写作巧妙地融入课文的讲授之中。拓展延伸有深度、有内涵,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犹如春风沐雨,润物无声。既然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老师就应该充分地相信学生,放手学生,如:小组合作讨论一,就没有必要进行合作交流,学生可独立完成。另外,本节课的知识容量太大,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反而记不住那么多,能否一课两得?
刘扬红老师:
邱老师在注重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抓住学生学习的困难进行分析,这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利用身边生动,具体的事例导入文章,让学生对建筑的美和含义有一种初步的认识;在文章的部分抓住基础,结合学生的实际,由浅入深,逐步理解文章的内容。
陆春燕老师:
1. 邱老师这堂课从教师的课前准备来说是非常充分的,这样一篇课文标识上是自读课文,从她的感言中我看到老师并未因课文的自读与否而忽视了文章的重要度,重视语文学科特性,很好的发挥了《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于教学目标三个维度的作用,对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有良好的引导作用。正如她说的一样,这堂课她上出了“关于建筑中的爱国情怀的课”的效果。
罗艳菊老师:
邱老师教学严谨,备课充分,对基础知识的教学尤为重视。本文虽然是一篇自读课文,但若缺乏老师的引导,学生对文中贝聿铭精神的把握还是比较难的。邱老师以稳健的教学方法,由浅入深,从贝聿铭建筑艺术的特点来分析其不变的中国心;又以材料的详略安排来分析写法,给了学生很好的导向性。但既然是一篇自读课文,应更多地突出学生的活动,而且活动的方式可以再多样化一些,否则会显得有些枯燥。
马瑗老师:
邱彦方老师这节课能够让学生来谈,学生如果要写一个人的人物通讯怎样写,使语文教学落实到学生的写作上,“学生J说:如果我写人,我会将他一生都介绍一下,每个重要的阶段选择一件或几件有代表性的事例来写。这样读者才能全面的了解我们要写的人物。”邱老师应以这句话为切入点,让学生了解写贝聿铭这篇人物通讯为什么采用详写与略写相结合的手法——既可以让读者了解全貌,又可以了解重点内容,在对学生的引导中彰显人物通讯的写作特色。还有要引导学生理解人物通讯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起洪娅老师:
1.邱老师这堂课,备课花了很多心思,通过安排预习,检查学生预习笔记了解学生的阅读需求,从而明确课堂上要解决的问题。教学环节的安排,思路清晰,衔接紧密,特别导入环节自然而贴切教学内容,而且老师的点评也很到位,可见老师的备课是很充分的。
2.在“合作探究,理解课文”和“建筑艺术中的爱国心”这两个环节中,老师以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逐步推进教学,同学之间有交流,有思想的碰撞,有讨论的结果展示,老师在尊重学生想法的同时,做恰当的引导,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3.既然老师引导学生对文章材料的选择,材料顺序的安排,材料详略的组织进行了讨论,那么不妨进一步指导学生学习人物通讯写作素材的筛选和组织,有一些实际的写作指导。
4.感觉邱老师的这堂课内容过多,重点不够突出,如果要注重人文景观背后的人文思想对学生的熏陶,就要舍去对文章结构的过多讲解。
任倬老师:
邱老师这堂课下了很多功夫,从课前学生的预习到课堂的导入、教学环节的环环相扣,都是做了充分的准备的,相信学生也一定学到了不少知识。但我感觉教学内容是否过多,以至于淹没了教学重点?到底是让学生了解贝聿铭的爱国精神,还是让学生掌握详略得当的谋篇方式?我想老师应该有所取舍,面面俱到的效果可能不如让学生扎扎实实掌握那么一两个知识点好。另外,这篇课文难度不大,处理起来不必那么详细,就像作者和贝聿铭,只要做一个了解就好;如果学了这篇课文,能让学生对贝聿铭产生兴趣,让他们自己去做更多地了解,岂不更好?
苏有文老师:
邱老师的这节课教学思路较清晰,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能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课堂实施效果较好;符合“三维目标”要求,体现了“合作、探究、互动、评价”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课堂容量大,可增加教学容量,以训练接纳信息和处理信息能力。
翁琳老师:
看了邱老师的教学案例,我从中学到了很多,最大的一点是:语文不仅是教授语言基础知识,更应该是用感情来熏陶他们,让他们在“真善美”的感情世界里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其实,就我自己而言,觉得本课还是比较难设计的,但是邱老师能抓住情感教育这点来讲,就把范围缩小了,一堂课不用面面俱到,选一点,讲透讲深即可。但我想如果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是否可以训练学生的阅读速度及获取信息的能力?
谢彦老师:
1.从导入过程看,做一个老师还需对昆明的建筑有较深了解和认识才行,足见邱老师的功力。
2.学生能够自学的内容,教师让学生自学;学生能够自己表达的,教师给学生机会去表达;学生自己能做的,教师放手让学生去做。
3.教师能够有效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以探究为特征的研究性学习,使接受与探究相辅相成,学生的学习境界更高,学习效果更好。
4.在教学中注意德育的渗透。
薛静静老师:
这堂课的导入设计,是一个精彩的环节,也是一个大胆的决定。我一直在想,假如学生的举例,超越了我的知识积累,这个环节该怎么进行下去?结论是:把这个环节彻底交给学生完成。你说甲建筑好,就请你顺便解释它好在哪里。另有一点与授课老师共商,贝聿铭,美籍华人,说他“爱国”,因指“爱美国”而非“爱中国”。或者,说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眷恋,妥否?
张圆圆老师:
邱老师的这节课,对课文的处理是比较到位的,导入衔接紧密,注重学生课前的预习,对字词等基础知识抓的扎实,课堂教学循序渐进,由简单的基础逐步深入到文艺的理解,情感的感悟,课后也有适当的拓展和深化,在教学目标上,兼顾了知识目标,情感目标三维目标的落实,个人建议,首先,课堂中还是应要求学生读一读,其次,这个单元的这篇课文,不仅应让学生感受贝律铭的爱国之情,更应让学生从自己的角度谈谈一个普通人如何爱国,渗透进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
张超老师:
1.注意激趣。关注身边的建筑物,拿昆明的建筑“说事”,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感可发,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在记忆中找寻有代表的昆明建筑。
2.对学生的阅读有要求,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这样可在有限时间内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
建议:1.预设太强,学生很难展示个性,缺乏一种灵动,可否在一些问题的设置上,给学生足够的空间。
2.设计内容稍显散乱,若能以“华夏文化魅力”为纲,突出“魅力”,这堂课会更具“魅力”。(昆明官渡区张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