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生兴趣
(2022-07-11 09:20:26)分类: 教师篇 |
在听课调研中,笔者痛心地发现:现今,有的语文课堂,教师高谈阔论,学生昏昏欲睡;有的课堂,教师照本宣科,学生做书记员;有的语文课堂,教师满堂去问,学生一头雾水。有的语文课堂,一篇精美的作品,学生还没来得及细细品读,就被教师肢解得七零八落失去了美感。这些现状就学生的整体学习来看,给我们的感觉是老师与学生是分离的。我们的教师在教学中,由于太关注自己的教案,关注自己是否完成了自己的教学任务,从而忽略了学生的需求,忽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忽视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创新思维习惯的培养,忽略学生的精神世界的建构。我做为一名从事语文教学的实践者和研究者,一直在思考如何从目前这样的教学困境中,走出一条回归学生生命发展的语文教学之路。
激发学生的兴趣点
人的心理活动的两大系统:第一是执行系统,如感知觉、思维想象等;第二是动力系统,包括理想、兴趣、动机等情感态度方面的。孩子动力系统常常出毛病。主要表现在学习兴趣缺失或兴趣不能深入。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皮亚杰认为:“儿童是个有主动性的人,他们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支配。一切有效的活动须以某种兴趣作先决条件。”因此教师眼中有学生的首要任务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可以不断更新、变化教学手段方法来激趣。不同的课型、不同的内容可以变换教法,即使同一课中,也要使设计有节奏、有起伏,动静、张弛、收放、疏密对比转化,读读、讲讲、练练、议议交叉运用,各种教学媒体各得其所,恰到好处,切忌单调枯燥乏味。鲜活的课堂设计,生动的教学语言,丰富的活动都会调动学生的兴趣,把学生引向趣味盎然的学习境界。
用妙点揣摩式欣赏来触发学生的兴趣点。就是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美点寻踪,进行妙点揣摩,进行妙要列举。有时候,这种实践活动是完全自由的,学生可以从自己喜欢的角度发表见解;有时候,这种实践活动则有着精粹的要求,在这种要求下,活动的成果会显得特别精致。
如《口技》的“妙点揣摩”细节设计——
教师:同学们,现在让我们来品读课文的美点妙要。我们要抓住一个“善”字,针对课文内容,用“善”这个词来“造句”——造出的句子越多,你对课文的内容理解得越深刻——这就叫课文妙点揣摩。比如说:“善”在“遥闻”一词用得好,它写出了深夜的寂静,写出了声音由远及近,“善”在“深巷”一词用得好,它写出了犬吠的回音,表达了口技的高超。
学生进行准备,小组交流,课堂发言:“善”在声音有大小,“善”在声音有远近,“善”在声音有内外,“善”在声音有动静,“善”在声音有疏密,“善”在“伸颈”写出了宾客在听表演时那种惊愕的神情……
教师小结:“善”在用“善”字通贯全篇,“善”是概括本文题旨的关键字眼。
像这样的“美点寻踪”式的课堂品析活动,一个个小小的细节,能让所有的学生都怦然心动,兴趣盎然。燃烧着学生欣赏课文的一片热情。哪怕学生有时品出的内容浅显一点,但这毕竟是学生自己的学习所得;在老师欣赏的目光中,他们的发言就像一片片小小的花瓣,在课堂教学中轻轻飘落,点缀在课文教学的绿草地上,构成美好的教学风景。学生妙用“善”字的学习,经历了感知、理解、叩问、倾吐、神思等过程,
那要怎样做,学生的兴趣才能持久呢? 苏霍姆林斯基的又一席话给了我们新的启示:“接近和深挖事物的本质及其因果联系的实质,这一过程本身就是兴趣的主要源泉”。因此鼓励学生亲自参与、探究和体验也是一种持续激趣的好方法。对于亲自参与的学生尽量做到六让:让学生自己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例如观察、自学等);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分析,解决问题;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践;让学生自我评价、自我校正;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而且在参与时要允许学生有缺点、错误,允许学生提出与教师不同的意见,允许讨论、争论。只有这样才能引领学生创造一个深入持久的课堂兴趣场。(昆明西山区高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