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家校教育衔接

(2022-07-03 08:31:37)
分类: 教师篇

中央电视台摄制的新闻类节目“家风”反响热烈,节目颇有新意,也很有深意。在观看节目的同时,作为一名学校教育工作者,联想到了一些与此有关的学校教育工作,触发了自己的一些思考。

我先举几个我在班主任工作岗位上接触的一些具体事例:

    事例一:班会课上,依据学校安全教育的主题,在班会课上苦口婆心教导学生不要购买校外无证经营的小摊小贩售卖的吃食,不卫生、无保障……放学后,一部分学生聚拢在校外的摊贩前,购买吃食,来接孩子的家长有的陪孩子耐心等候,有的不仅允许,还会主动问孩子要不要。

    事例二:班上的一个孩子没有完成家庭作业,班主任打电话给家长进行相关情况的了解与沟通。第二天,孩子来上学,两手有淤肿,一问才知,因为作业的事情昨晚被爸爸体罚。

    事例三:班上某一同学自入学来,学习表现消极倦怠,经常有违纪的问题行为出现,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多次说服教育无效。后请家长到校交流沟通,家长认为,孩子在小学是成绩优秀,表现良好,现在之所以如此完全是因为老师没有采用恰当的教育方法,没有给孩子表现的机会。

    实际上,在初中阶段有过班主任工作经验的老师,恐怕对上述事例不会陌生。很多人认为孩子的教育是从进入学校开始的,其实不尽然。卢梭曾说过:“儿童的教育,从他生下来就开始了。”不仅开始的最早,而且他的持久的影响力也非学校教育可比,它就是被很多人忽视了的家庭教育,实际上,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起点。学生经过了六年的小学教育,在知识技能,情感价值,思想道德和行为习惯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形成,这是他们进入中学的一个起点,其中既有小学学校教育对他各方面的影响,但同时,更有自他出生以来就影响着他的家庭教育的印痕。因此,中学的德育工作就必须看到这两个基础,两个起点。对于将在初中经历青春期蜕变的孩子来说,有效衔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使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是中学德育工作取得成效,促进孩子身心健康的一项重要工作。当然,在孩子的教育中,社会教育也是也是具有重大影响的教育力量,但我们无力掌控,就暂不谈及。

    那么在这两者的衔接上存在哪些问题,怎样才能做到二者的良好衔接呢?我们还是从前面谈到的三个事例说起吧。

    第一个事例中,家长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与学校教育背道而驰,形成了消解作用,学校在引导约束,家长却放任自流,当然,很多家长并不是有意识要这样做的。很多家长也有自己的理由甚至是“苦衷”,比如手机,学校教育为避免攀比、分心、偷盗等行为现象的滋长,不鼓励学生带手机到学校,但很多家长说,有个手机才能随时联系到孩子,放心,有事也好找。比如学校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金钱观,消费观等不鼓励家长多给孩子零花钱,有的家长说,孩子正在长身体,想吃点什么就吃点,别饿着了。当然这些家长的理由也并不是毫无道理,但缺乏对学校教育行为的理解和认可,于是漠视了学校的教育要求,让学校教育流于表面形式的约束,能难有实效。

    第二个事例中,家长将学校的教育行为简单的理解为告状,并且采取了一种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来解决问题。或者是暂时解决问题问题,或者是根本没有解决问题,反而会激化三方面之间的矛盾,使学生抵触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逃避、掩盖自己的错误问题,增加教育的难度。别跟有甚者,还会做出一些逃学、离家出走等极端行为。

    第三个事例中,家长没有认识到中学教育环境和孩子本身会有的变化,还停留在小学教育阶段的层面,狭隘的将教育责任完全归咎于中学教育的不当,这是有偏颇的。

    以上三个事例尽管不能反映出所有的问题,但我认为还是有一定的代表性。综合来说,我认为,导致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

1、学校教育工作没有和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家长不理解,因而不支持、不配合。

2、家长的教育意识不够,没有意识到家庭教育应与学校教育协调一致,相互配  合,不能形成双重标准,反向导向。有的甚至缺失家庭教育。

3、方法不得当。家长和学校双方都要提高处理孩子问题的教育能力,采用正确的方法加以解决。

4、家长的教育意识的滞后。家长的教育意识要随着环境,教育阶段和孩子自身  的变化而改进,积极和学校教育结合,相互取长补短,加以促进,而非一味将责任归于对方。

5、学习教育缺乏一些积极引导家庭教育配合学校教育的措施。对于一些不正确  的家庭教育方式或家庭教育的缺失,要加以干涉,甚至矫正。

我想教育本来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不怕问题的产生,怕的是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由此,针对上述的问题,我有一些个人浅薄的建议:

首先,我想学校可以建立~些长效机制来促进驾校教育的衔接配合。例如,入学之初就对学校的各方面教育规则与家长进行具体的解释沟通,定期举行家长会,举办家庭教育讲座、家教学习班等。其次,可以采用一些先进灵活的形式增强家校共育。例如,建立班级家校教育QQ群、微信群等,增强及时的交流沟通。

成立班级或年级的教育沙龙,分享优质家校教育经验。还可以用班会课等衔接家庭教育,以面对面的方式整合家校教育资源,共同促进孩子的发展。设立班主任信箱、家委会等,开通与家长沟通的渠道。最后,与家长的个别座谈,家访,学校开放日等形式,都是使二者衔接配合的方式。

总而言之,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可或缺,单依靠一方面的力量,很难达到良好的教育成效。因此,增进理解,相互配合,扮演好各自的教育角色,形成教育的合力,才能有效保证孩子的健康成长。(昆明官渡区张园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争做好少年
后一篇:教学案例简述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