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观的看法
(2022-06-05 07:04:51)分类: 教师篇 |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中叶涌现的一种文化思潮,其全新的理念,独特的见解与多样化的思维在整个西方,乃至全世界都掀起了一股潮流。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想作为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一部分,是人们在对现代教育的反思基础上形成的,旨在于突破传统现代教育统一性,本质性和封闭性的弊端;并提倡多元性,差异性,平等性与开放性。后现代教育理念之下形成的全新师生观,它使后现代主义教育的思想在课堂教学中得以实现,并开阔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视野,丰富了他们的世界。
一、后现代主义教育概论
1.发展阶段
后现代教育思潮源于后现代主义理论,和后现代主义思想一样,它是对后现代状况下正在失效的所谓现代教育的反思。从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潮的发展过程来看,大致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期比较激进,对现代教育否定的很彻底,并将其对教育的批判嵌于对社会的批判之中,十分有力,担忧彻底否定教育之嫌;后期则较为温和慎重,更强调在后现代语境下建设点什么,如课程等。[1]正如有学者指出“后现代教育思潮存在这一个从解构向建构的倾向性转变。”
2.基本特点
后现代主义教育家对现代教育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对教育的神圣性进行了拷问。在他们看来,以理性主义支撑的现代教育抹杀了教育的本质。因为,现代教育主张用统一手段达到统一目标,现代教育无非是现代社会文化霸权的堡垒。后现代教育代表人物福柯的精辟论断“知识本质是权力”,无疑展现了他对后现代教育的批判。基于对后现代教育的反思、批判,重新认识,后现代教育的思想家的教育主张呈现了以下特点:多样性
(1)多样性:后现代主义的教育致力于寻求不同的声音,而不是现代主义教育思想下的单一权威声音。他们主张必须允许任何方法,容纳一切思想,摆脱僵化的形式理性,倡导从个体的差异性出发来建立一个开放、多元的教育体系。
(2)平等性:后现代主义教育家反对教育等级观念,倡导平等。在后现代主义看来,现代教育的不平等性致使人类无法实现自我的解放与社会公正。教育中不能用二元思维来管理与施教。其次,在教学中,师生之间是一种平等关系,平等的观念使教育趋于人性。
(3)开放性:后现代教育的开放性主要是针对内容而言。后现代教育家指出以科学知识为中心所编制的课程有它自身的缺陷。因为它是一种对现寸社会秩序的意识维护,因此,必须以开放性、解放型为特点来编制课程。
二. 后现代的师生观
1.否定教师中心论,倡导师生平等
2.开展对话,以交流促进教育
3.打破单一回答,聆听不同的声音
三、启示
结合我国教育现状就可以有一些相应的启示。首先,在教学中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实施教学的基础。教师应该放弃权威意识与中心者的观念,与学生形成写作伙伴关系。但在我国的中小学中,教师的话语霸权和权威意识仍然浓厚,学生在课堂中被教师训斥、压制甚至体罚,这都是有悖于教育本质的行为,必须要使教师改变原有的权威意识观,实施基于相互平等的教学。其次,要改变沉闷、压抑的课堂氛围,而在一种活泼,开放的氛围中进行教学。学生畅所欲言,参与讨论,提出问题,并发挥求异思维。而不是在诸如“应试”的指挥棒下抹杀了应有的开放性课堂氛围。再次,教师不应以既定标准来排斥、否定学生对问题的另类理解。教师应有一种包容的心态来容纳不同的观点,去聆听发自学生内心深处的声音。教师有了这样一种心态,就可以在课堂内真正实践民主的教育思想,而与民主与自由相背离的教学必然培养的是一种缺乏创造性的人,难以具备批判性的思维。一个优秀的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敢于表达另类的思想,形成批判性的思维,并展现个性与自我意识。当然,作为一种发端于西方社会中的教育观念,后现代的教育思想并不一定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念。因此,借鉴这种思想和理念,一定要与我国的教育实际,教育政策与法规及其教育特点相结合,力求寻求更好的教育思想来引导教育实践。(昆明官渡区马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