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社区志序言

(2022-05-07 07:51:35)
分类: 随笔篇

(云南史学专家 黄懿陆

《呈贡洛龙社区志》就要出版了,这是一本乡村调查的著作,它是陆慰与人合著的一本书。认识陆慰很多年了,他本是走出云南大学校门学历史的硕士研究生,多年孜孜不倦地行走在乡村志书的探索、调研、编写、修撰道路上。有的人讥笑他没有出息,去做这样许多大学者都不愿意做的事情,可是,他们没有想到的是,这样的事,著名的社会学者,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的奠基者费孝通先生,其实也在做。这里是指的他在1938年获伦敦大学研究院哲学博士学位的论文,中文名字《江村经济》,就是涉及乡村调查的一本书。

作为费孝通先生博士论文出版的这本书,流传颇广,曾被国外许多大学的社会人类学系列为学生必读参考书之一。1998年,我陪同全国政协委员、云南省政协原常务副主席赵廷光拜访他在中央民族大学就读期间的老师,也就是时任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费孝通先生的时候在他的书房交谈时还聊起这本书由于先生需要休息可交流的信息很多包括费孝通先生答应日后给写的励志书法因为他的离去再也无缘见到先生包括他答应给的书法作品再也不可能履行先生的诺言了可是先生一辈子注重乡村经济调查为中华民族经济振兴的勤奋献身精神却无不时刻激励着我们思考怎么去走好自己的学术研究探索之路

1938年,28岁的费孝通先生在伦敦经济学院获得了人类学博士学位,怀着拳拳的爱国之心踏上了漫漫回国之路。此时,日本开始全面侵华,费孝通先生行至西贡后,得知广州和汉口沦陷的消息,只能舍舟登陆,从越南进入到位于抗战大后方的云南昆明。在老师吴文藻的安排下开始到云南大学社会学系任教。两周后在姨母杨季威女士和燕京大学同学王武科的介绍下,于1938年11月15日和燕京大学研究生李有义一起来到了王武科的家乡——距昆明100余公里的禄丰县大北厂村,开始了对“禄村”的首次调查。其后,相继写出一系列调查报告似的文章,其写成的《禄村农田》书稿,1940年首次发表在吴文藻先生主编的《社会学丛刊》上。后来,《禄村农田》与张之毅撰写的《易村手工业》《玉村农业和商业》合编为《云南三村》,在海外以《乡土中国》(Earthbound China)书名出版,在社会学界享有盛名。三个村庄的调查报告,超过 30 万字;半个世纪后,年届八旬的费老重访故地,对禄村50年间的社会变迁开展追踪调查,再度写成一篇《重访云南三村》,在学术界引起震动。其主要经验就是坚持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析事之要、成事之道。

费孝通先生关心中国农村,关心中华民族的起源和发展,特别是提出了民族学与民族史学术上的“藏彝走廊”的探索和研究问题。这是费孝通先生于1980年前后提出的一个历史———民族区域概念,主要指今四川、云南、西藏三省(区)毗邻地区由一系列南北走向的山系与河流所构成的高山峡谷区域,亦即地理学上的横断山脉地区。在横断山脉地区主要有岷江、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等六条由北而南的大河纵贯其间,故习惯上又称这片区域为“六江流域”。但它并非六江流域的全部,主要是这几条江的下游不在此区之内。具体而言,这一区域包括藏东高山峡谷区、川西北高原区、滇西北横断山高山峡谷区以及部分滇西高原区。就行政区域而言,藏彝走廊主要包括四川的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和攀枝花市;云南的迪庆藏族自治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和丽江市;西藏的昌都地区等地。当今学术界,要搞清楚这条走廊当中民族的来龙去脉,就必须投入很大的精力去调查和研究。藏彝走廊研究,这就是已故的著名民族学家、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首先提出的一个学术概念,而这一学术概念又是与他提出的民族走廊学说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念息息相关的。费先生的上述学术思想是对我国民族学、民族史学科建设的一项重大学术贡献,值得我们充分重视和认真研究。

值得庆幸的是,我已经亲自实践了先生提出的藏彝走廊的研究,2013年以研究昭通绥江新滩岩画为契机,我推动召开了“中国藏彝走廊暨绥江岩画学术研讨会”,这次会议推介的绥江新滩岩画出现了石刻彝族文字,乃是学术界探索藏彝走廊的实践中,第一处可以确认为彝族的考古文化遗存。因之主编出版了《中国藏彝走廊暨绥江岩画研究》的书。

要做好藏彝走廊的探索和研究,就得踏踏实实地进行乡村调查。其中搞清楚一个地区、一个乡村、一家人的来龙去脉是基础性的工作。很多人不愿意去做,一些“学术大家”也不愿意亲历亲为,漠不关心者尚不在少数。可是,陆慰却愿意去做这样看起来“微不足道”的事情。可喜的是,在这条探索的道路上,他已经取得了不小成绩,至今已经出版各种乡村志、民族志书30余部,踏踏实实走出了乡村志、社区史、民族志探索的一步一个脚印、一条扎扎实实的初有成效的路子。

这本《呈贡洛龙社区志》,写的是昆明市呈贡区洛龙社区居民委员会属地的历史和现在的巨大变迁,记录的是点点滴滴该地各族群众的奋斗史、建设史、发展史。

洛龙社区所属的呈贡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呈贡系彝族子君人的语言,彝语为“扯各”,汉语译为“有稻田的海湾坝子”。早在史前时期,即距今3万年呈贡龙潭山的“昆明人”就在这里繁衍生息,这里是滇池流域经济文化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距今2800多年前的西周昭穆时期,这里成为古滇国主体群滇越人的核心区域和古滇文化发祥地。西汉时期,中原先进文化大规模深入滇池坝子,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距离这里较近的蔴我村,小松山,石碑村汉墓水田模型遗址考古推测,特别是西汉益州郡太守文齐在滇池东岸地区“造坡地垦田二千余顷”等经营,到东汉时期,洛龙社区一带农业经济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进入了牛耕铁器时代。唐宋至元末,又经居住于此的彝族支系子君人先民的经营,经济发展程度又比东汉魏晋时期前进了一步,进入了封建地主制经济时期,接近中原内地的水平。明代洪武年间,随着以沐英为首的沐氏家族的经营,大批随其征剿云南蒙元世袭梁王的江南等中原内地的汉族移民开始移迁此地,屯垦戍边,快速地改变了此地大的原来的民族结构,形成了今日洛龙社区以内迁汉族移民为主体的洛龙村和香条村村落居住格局。社区沿革建制元代属呈贡千户所。明代属呈贡县。清代属晋宁州,直隶属于云南府。民国十六年(1927),属呈贡县第一区清龙乡。民国三十六年(1949),属呈贡县古城乡第十五保。1950年,属玉溪专区呈贡县果园乡新册乡。1951—1957年,属呈贡县第二区新册乡,1958—1960年,属晋宁县乐园人民公社新册管理局。1961—1961年,属昆明市呈贡区洛羊公社新册大队。1962—1983年,属呈贡(区)县洛羊公社洛龙大队。1984—1988年,属呈贡县洛羊区洛龙乡人民政府。1988—2000年,属呈贡县洛羊镇人民政府洛龙办事处。2000—2004年,属呈贡县(新区)洛羊镇洛龙村民委员会。2004—2008年,属呈贡县(新区)洛羊镇(街道)洛龙社区居民委员会。2008年9月至12月,由龙城街道办事处托管。2008年12月至2021年,属昆明市呈贡区洛龙街道办事处洛龙社区居民委员会。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的春雷给洛龙社区人民送来了勤劳致富,发展经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福音和吹响了改革的号角。为响应党的富民政策,洛龙社区于1983年完成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实行了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广大社员致富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了起来。20世纪90年代是洛龙社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关键期。特别是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后,更加振奋了洛龙社区党政干部和广大农户致富奔小康,改变家乡落后面貌的决心和信心。随着当时国家新一轮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深化发展,洛龙办事处党政组织领导班子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带领社员发展了一系列有洛龙地方特色的产业经济,洛龙村域经济发展迅速地向前推进,农户家庭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洛龙办事处产业结构形成了第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新局面。

2003年后,现代新昆明呈贡新城区的规划建设,特别是呈贡区政府和昆明市级行政中心选址于此。给作为呈贡新城核心区域的传统半山区农业为主的洛龙村域经济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在现代新昆明现代化大都市呈贡新城区的开发建设下,阻碍洛龙社区发展的交通条件得到改观,进入了城市化建设的崭新时期,千里沉积的红土地成为了呈贡新城区开发的核心区域,环绕村域的城市道路如彩云中路,石龙路,春融路,祥和路等路网的修通,一些城市配套的公共交通线路如170路,c85路,221路,215路,216路及呈贡广场至洛龙村定时公交车的先后开通运营,特别是地铁1号线的开通,更是使洛龙社区进入了现代化都市生活的地铁时代,完全进入了现代城市文明的新时代,告别了延续数百年的农耕文明。此外,村域内的通讯服务更加发达,特别是互联网等移动网络的普及,拉近了社区居民与外面世界的空间与时间的距离。如今,洛龙社区已进入信息化和智能化快速发展的时代,由原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村村落变成了现代新昆明呈贡新城核心区的新型城市化社区和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说,阅读、品味《呈贡洛龙社区志》,活脱脱就是新中国的一部划时代的美丽乡村变化发展史的缩影,映照着新中国的发展历程,这样一部翻天覆地的美丽新农村画卷,就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伟大的人民在一穷二白的白纸上画出来的。我们歌唱日新月异的新生活时,我们不要忘记辛辛苦苦搞调研,在千家万户留下采访脚印的撰写者。撰写村史,特别是是在没有现存资料的前提下,就得老老实实地深入生活,挨家挨户去寻觅、探访村中人、村中事抑或村中的古老的墓葬,去释读那些碑刻上艰涩古奥难懂的文字,记录口碑中遗留下来的串串珍珠,还要埋头爬梳落满灰尘的文献古籍,寻找与这个村有关的点点滴滴史料,然后才是按照体例对号入座、进行提炼融入的过程。这份努力,要求的是生活绝对的真实,一点也不亚于文学创作深入生活,虽然不需要苦思冥想地布局谋篇,进行艰苦的创作过程,但写村志、社史,也是从无到有,其撰写过程很具体,很繁杂,也很辛苦;而每一部村志、社史的完稿,都是这样一个需要不断调查,进行知识积累升华的研究过程。

 新时代农村的经济生活、人们的精神面貌都在焕发出历史性的新变化,《呈贡洛龙社区志》多方位、全视角、多角度留下了新中国、新时代、在党的英明领导下取得的这些巨大变化,留住了这个地域光辉的瞬间,值得称道。手捧书稿,我看到了当地各级领导、各族群众群策群力,聚力城市功能完善和市政公共配套,全力打造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国际门户枢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用新担当新作为,开创新时代新未来,让洛龙社区所属的呈贡魅力新都市真正成为梦想花开的地方!

 不用说,一部乡村志,达到这样的效果,怎么可能不说是成功;一位非常勤奋努力的作者,怎么可能不是在全身心地在写一部乡村辉煌的历史!

十余年来,陆慰一直在写这样的书。祝愿陆慰在乡村志书的研究和探索道路上继续努力,去写出更多更好的乡村志书,为基层群众、为广大人民树碑立传,是一件非常光荣的事,是一件千秋不朽的伟大事业!

是为序 

                    2021年8月7日写

 

作者简介:国际考古学暨历史语言学学会研究员、史前文明研究资深学者、云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云南名人》和《云南文史》主编、曾任过云南政协报总编辑,担任过云南中华文明研究会会长、云南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副会长、云南省纪实文学学会副会长等社会职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漫谈班级事
后一篇:明知难而上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