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有爱有一切

(2022-04-20 08:21:27)
分类: 教师篇

为期两天的全国班主任秋季研修班,在快节奏高密度的氛围中圆满结束了。参会老师听得格外认真,且都认真地做着笔记,让你感受着浓浓的学习氛围, 授课老师的专题报告中学到了不少管理班级、教育学生的具体方法,管理学生的新理念等等,益匪浅。时间虽短,但收获多多为自己作个总结,以能在班主任工作中取得更的教育效果。

培训期间让我感触很深的是主讲老师们责任心强、平易近人。古人说:身教胜于言教,他们的确是实践教育新理念的的典范。

通过这次培训,我更加明白一句话:“让爱心的阳光洒满教室的每一个角落,让耐心的甘泉滋润每一处干渴的心田,让信心的大旗飘扬在每一个心灵的上空。”它让我明白教育是植根于爱的。作为班主任应怀揣“爱与责任”,责任越大,爱就越深;然而爱学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爱更困难,教师要掌握高超的沟通和表达技巧,精通一点爱的艺术。教师要做学生的心理关怀者,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了解疏导学生的心理,让他们自信的抬起头来走路。

尊重学生、关心学生是一种爱,严格要求学生也是一种爱,一种深沉的爱。所以班主任对学生要严要求,一丝不苟,不迁就,不放松。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并不是指教师提出要求时要有严厉的面孔,而是指要求应严格,并做到切实可行,坚持不渝地贯彻到底,而且要严在理中,严中有爱。用任小艾的话说:“以爱动其心,以严导其行。”但在管理方法上要活。这是因为班级中的每一个学生,他们的心理、生理等都存在个性差异,即使是同一个学生,由于环境与自身条件的变化,也不会“不变速”前进。所以班主任在工作方法上要灵活变通,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因事而异。

美国的教育学心理学家吉诺特博士说:在经历了若干年的教师工作之后, “我”得到了一个令人恐惶的结论,教学的成功和失败, “我”是决定性的因素, “我”个人采用的方法和每天的情结是造成学习气氛和情境的主因。身为老师, “我”有极大的力量;能让孩子们活的愉快或悲惨, “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能是激发灵感的媒介, “我”能让人丢脸,也能叫人开心,能伤人也能救人,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一场危机恶化或解除,儿童是否感受到感化,全部决定在“我”。让我深深感受着老师的言行以及态度对学生来说有着多么深远的影响!老师这一职业如果仅仅是传授知识倒还简单,但要是培育一代人还真让人诚惶诚恐!如老师说学生笨,第一次说笨,不相信----我笨吗?第二次说笨,不自信-----我不如别人吗?第三次说笨,不怀疑------看来我是真的笨。然后背着“笨蛋”的书包走进教室,开始用自己的言行塑造“笨蛋的形象”,面对班级个体差异的学生,老师需要更加人性化的教育,他们需要民主,需要同等的关爱,需要不同角度的欣赏,有时老师很难做到这点……

现代教育科学研究证明,温馨、和谐、友善、信任的环境,更有利于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培养。所以,我们的老师还应该放下“权威”的架子,与学生多沟通、交流,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多多地鼓励他们,给他们以自信、以成功的喜悦。只有心灵的碰撞、沟通、交流才是真正的教育。“没有爱心就没有爱,这是真理;有了爱,也不等于有了教育,这也是真理。”前者告诉我们,教育的前提条件之一是对学生的爱,后者提醒我们,教育仅靠爱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教育还需要智慧。

当然,良好的愿望与良苦用心未必能铸就完好的灵魂,人性的巨大钳制力让教育显得苍白无力,今天的老师许多时候就是在这样一种无奈与艰辛的环境中坚守。但是,既然做了教师这一行,就应该积极快乐地去工作,只有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从工作中体验到快乐,我们的工作才不会感到那么乏味。所以说积极的心态对于我们来说是十分必要的,要学会自我调节,多给学生一些笑脸,一定会看到千万张笑脸。

如果把生活看成是一个大舞台,那每个人都在扮演着不同角色,有的人认真,有的人随意,有的人糊涂,老师也在三尺讲台上每时每刻扮演着生活的角色!只不过唯一庆幸的是下面坐着一群最忠实的粉丝!她们时不时露出崇拜及热切目光,也许在她们心中你就是具有最完美最智慧的神。

教育是一个的过程更是一个“悟”的过程。短暂的培训虽然结束了,但我们的学习永远不会结束。要做一位好老师,每天必须要认真的对待自己一言一行,问世间什么角色最沉重、最有影响力,我想应该是老师,然而扮演好这一角色,却需要一万个认真!(昆明官渡区马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谈交往能力
后一篇:扎在我心中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