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谈交往能力

(2022-04-20 08:01:19)
分类: 家长篇

心理学家们普遍认为,人际关系代表着人的心理适应水平、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而人际交往不良常常是心理疾病的主要原因。缺少正常人际交往的孩子,往往会表现出如下适应困难:拘谨胆小、害羞怕生、孤僻退缩,或自我中心、不能合作、任性攻击。而人际交往中的尊重、分享、合作、关心则是预防和治疗这类心理问题的灵丹妙药。由此可见,从小培养幼儿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水平,对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预防各种心理疾病有着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交际是幼儿步入社会的一种重要能力,如何培养他们待人接物的交际能力是家长和幼儿园教师共同应承担的责任。千万不要等到孩子长大了再告诉他们如何去处世交际,最好从小就让他学着去待人接物。幼儿只有在交往中,才能学会协调好各种关系,充分发挥个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为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首先,家里来了客人,不宜约束孩子的天性。不妨教会孩子大大方方做个小主人,尽一尽职责,参与接待客人,鼓励与客人交谈。在孩子的眼中,客人比起朝夕相处的父母来,总会有很多不同的地方,有新鲜感。一般说来,客人的气质与风度、兴趣和爱好、言谈举止无不会引起孩子的注意,孩子可以逐渐开阔视野,学到知识,掌握为人处事的本领。在家庭中,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既有长幼之分.而又是平等的。有客人到家里来的时候,也应该尊重、保护孩子,这和溺爱是两码事。 孩子的自立和成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提供许多实践的机会,参与待客活动,是一种较好的途径。当然,孩子毕竟是孩子,当家里来客的时候,怎样才能做一个文明、大方、懂事的小主人,需要父母耐心引导。再有一点就是帮助孩子更好地与同龄人相处。由于现代城市的居住环境限制,一般不太容易有同龄的小伙伴、小朋友玩伴,孩子平时所面对的普遍只有家长和成年人的面孔,对于孩子的成长很不利,容易导致孩子形成胆小、怯懦、自私、不合群等不良性格。

    其实,孩子们的天性是喜爱玩,特别是喜欢和同龄的小朋友们一起玩。同龄的小伙伴们在一起,体力和知识水平相近,兴趣也基本上一致,孩子可以从伙伴们身上学习到新鲜的语言,玩更多的有趣游戏。不仅能增长见识,锻炼身体,发展智力,还能培养活泼、友爱、勇敢、守纪律的良好品质。因此,让孩子多多接触同龄的小伙伴,是孩子自然的心理要求和 兴趣所在,尽可能地为孩子找到同龄的玩伴和小朋友。3岁的孩子个性凸显,在一起玩的时候,彼此之间磕磕碰碰总是难免的,对于孩子之间发生的小纠纷,父母们应当正确和恰当地处理,处理得当,能让孩子从中吸取有益的经验,完善良好的人格品质。孩子们之间如果发生纠纷,首先要调查清楚发生纠纷的原因,然后再实事求是地处理。对孩子要多进行正面教育,耐心诱导,讲清道理。要让孩子明白错误在什么地方,怎么样做才是对的。平时,要多对孩子进行友爱教育,养成与小朋友们分享的良好习性,从小培养孩子友爱、谦让的良好品质。

最后,关于培养孩子待人接物的交际能力,我们总结出以下几点内容,家长们可以结合实际灵活地运用,相信一定会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掌握好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本条件

 要让孩子学会关心别人。只有你真心地关心别人,才会赢得别人对你真心的回报。不要总是想着自己,凡事都要让别人围着自己转,要学会多关心别人、尊重他人、真诚待人,这是与人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础。

要孩子主动与他人交往。人际交往活动,总有一方要主动些,如果双方都不主动,就会因缺乏沟通而使人际交往受到阻碍,如果双方都比较主动,那么就会很快地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在现实生活中,妨碍交往的原因很多,有些属于性格问题,有些属于观念问题,也有些孩子是因为缺乏信心,家长要让孩子明白,人与人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每个人都需要别人的帮助,每个人都应该尽可能地帮助别人。

要学会理解与宽容。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毛病和弱点。假如与人交往总是对人要求过于苛刻,求全责备,不允许别人有缺点,这实际是将所有的人拒之门外。所以,要与他人建立一种稳定而持久的良好关系,一定要有容人之量,学会理解和宽容。当别人的想法、做法和自己不一致时,要站在对方的角度体会和理解对方;当别人做了对不起自己的事情时,如果不是原则问题,就不要揪住不放,要给人改过机会重建友谊;与他人发生利益冲突,不要斤斤计较,必要时。还要做一些让步。昆明官渡区宋思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致敬勤劳者
后一篇:有爱有一切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