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教学思考
(2022-04-12 07:29:30)分类: 研训篇 |
一、传统课堂教学设计的弊端
传统的课堂教学上过分强调了教师的教,以教为中心。老师往往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学生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过程,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存在,由于教师课前忽视了对学生情况的分析,所设定的教学起点,与实际的教学起点有时不相吻合,等到上课时,好多东西都是学生早已知道的,备课没备到点子上,这样会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从宏观上来审视传统的课堂教学设计,通常有下列特征及弊端:以教师的教为本位。教师讲,学生练,学生围绕教师转,学生失去了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和主动性。以书本知识为本位。学生死记硬背,机械地模仿教科书上解决问题的方法,忽视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应有的合作学习与情感交流,丧失了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性和发展性。以静态教案为本位。教师对教材、教案的认识过程代替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知过程,学生只能被动适应,失去了学习过程中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二、新的课改理念与新教材的优势
新的课改理念只有真正的落实到真实的课堂教学中,才可能实现新课改的目标。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为学生的知识建构提供支持条件,就要通过创设丰富多样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应用知识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增强对知识的记忆与保持。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让学生交流与操作训练等方式,使教材的知识内化为学生的精神财富。
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活动过程,成为科学知识内化为学生精神财富的过程。知识的获得与内化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并借助学生已有的经验对知识进行自主性地构建。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运用一定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打开知识之窗,重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体验知识,感受知识的存在;指导学生应用知识,增强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帮助学生回归知识,促使教材知识活化。
新教材具有基础性、丰富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即教学内容是基础而丰富的,呈现形式是丰富而开放的,学习和教学方法是开放而多样的。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充分的感知材料,给不同层次的学生都留出一定的思维空间,我们要认真挖掘教材资源,活用教材。
三、新课改下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新课程呼唤新的教师,要求教师具备与新课改理念相适应的素质。因此教师应和新课程共同成长,也正因如此我们认为教师既研究者。显然这里的“研究”主要是立足于自己的教学实践的,是为了教学、基于教学、在教学中的研究。因此教材、学生、教学情境等以及他们的互动关系是教师进行研究的最好的材料。而这些在进行备课的过程中都要进行通盘的思考,结合课程目标和学生实际,结合自己的教学风格确立具体的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安排具体的教学活动等。因此撰写、研究教案无疑会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这种促进不仅表现在课前教师对课程目标、内容、策略、活动和学生的研究,更表现在课后的反思。
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诸方面存在的问题,是校本研究最基本的力量和最普遍的形式,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而课后反思也正是新课程理念下教案的基本组成部分之一。而且这种反思并非仅仅是课后进行,它实际上是贯穿于整个备课教学活动中的。教学前的反思具有前瞻性,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并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预测和分析能力;教学中的反思具有监控性,生成性,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进行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调控和应变能力;注重把握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教育资源;教学后的反思具有批判性,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
四、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设计
传统教案从撰写的目的、形式、内容、实施、评价等方面都存在太多的问题,客观上制约着教学的发展。诚如浙师大潘涌教授所说:以国家教育意志为本位的指令性教案,就本质而言,并不是教师在个性化解读课程内容基础上的独创性智慧的结晶,相反已在“规范”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和教学思维的善意目的下走向了反面,即异化为师生心智活动的桎梏。因此,以新的课改理念指导备课,在新的课程观、学生观、教材观、课堂观指导下进行教学设计,撰写符合新课改理念的教案,无疑能极大的促进课程改革。从这个意义上说,教案创新是课程改革的突破口。那么在新课程背景下应该如何设计科学、优秀的教案呢?
(一)在新的教学理念下进行教案设计。
所谓新的教学理念,主要就是指“课标”理念。教案设计从指导思想上讲,需要渗透如下四个方面的重要理念。
一要体现课程的性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二要正确把握教育的特点: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中掌握运用的规律;三要突出全新的教学也学习的方式: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四要要表现课程的开放性:注重跨学科的学习,注重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只有符合新的教育理念的教案设计,才能回答教学过程中“教什么”、“怎么教”和“为什么这样教”的问题,才是一份科学合理的立意高远的教案。
(二)在比较深刻的理性思考下进行教案设计。
因此可以说,一节课的优劣高下之分,首先决定于设计者有质量的理性思考。比较优秀的课,从教学理念上看,能成功地组织学生的实践活动;从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来看,其教学层次科学而又严谨,生动而又自然;从其外在形态来看,表现出一种建筑之美;从其内在结构来看,表现出一种起承转合、层层推进的层次之美;从其活动的细节来看,表现出一种圆润、自然和细腻之美。概括的说,如果一份教案设计表现出如下方面的特点:课型新颖、思路明晰、层次细腻、手法生动、活动充分、积累丰富;我们就可以说,这个教案设计表现出了比较鲜明的理性思考的特征。
(三)在改革旧习惯的基础上突出自我个性。
所谓改革旧习惯,就是在革除传统积弊的基础上,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运用新的教学方式,养成新的与时俱进的教案设计习惯。在教案设计中以学生实际情况为设计出发点,结合教师自身的教学素养进行个性化的教案设计。
比如,在教案设计时可以进行以下尝试:在教案设计中说明自己的设计理念与教学创意;在教案设计中说明自己的教材处理方式;科学周全的设计学生的活动,准备教师与学生对话的一些内容;做到每学期有几节课的创新教案或的新的教学模式试验方案;做到每学期有若干节课的多媒体教学设计方案,与之相应的应该有课件设计说明;在教案中配合相应的教法准备好补充资料;设计出教师的教学示范活动,准备好教师精彩讲析的内容;尝试教案表达方式的创新,改变手抄笔写的备课方式。
最后,教师需要长期把新的课程观念渗透到日常的教学设计中,准确把握不同类型的课型特征,挖掘出教材知识背后所蕴涵的思维方式、方法,通过各种形式巩固和训练,最终达到学生能自如地运用,真正“会学”的目的。经过这样不断优化课堂教学设计,久而久之学生会真正地在意识上认识知识的规律,学习方式的规律,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提升素养。(昆明官渡区陈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