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1—9年级的阅读目标中都也明确指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再翻开每个年级、每一册《语文教学参考用书》,仔细察看,一到六年级的教参对每篇课文设定的“教学要求”中,必有这样一条关于“读”的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见“读”,在语文学习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们不妨再来细读这一课程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正确、流利、有感情,三者之间,应先是“正确”,然后在“正确”的基础之上,再“流利”,继而“有感情”。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正确地朗读课文”呢?就这一问题想和同行们共同切磋切磋。
一、思考问题的缘由
(一)环境影响:正确朗读没概念
我们的学生身处昆明,大多数老师也是地地道道的云南人,地方口音对我们正确的朗读有着很大的影响,来自于身边四面八方的声音也都不是标准的普通话,平翘舌不分、前后鼻音不分、n\I不分……阻碍了我们正确朗读。就拿学校播放的眼保健操的音乐来说,:第四节——轮刮眼眶(
kuàng)的眶字,广播里的读音是(kung
)。一塌(t)糊涂读成一塌(tà)糊涂的大有人在……这样的例子真是举不胜举!
(二)教学忽视:正确朗读没落实
我认为“正确朗读”课文应该是“不错字、不加字、不漏字、不重复、不颠倒、不读破句”。我是一名六年级的语文老师,去年就这一目标对学生做一个测试:拿一篇文章,让我们班每个孩子进行朗读,测试的结果让我目瞪口呆:能做到“正确朗读”课文的孩子真是凤毛麟角!那么是什么原因让进行了六年朗读训练的他们离这个朗读最最基本的目标存在很大的距离呢?这不得不引起我的深思……
是的。走进我们的课堂,不管是低段还是高段,揭题后的初读课文中,都注意到体现这一重要的目标;我们也常常让孩子带着这样的要求去读课文: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对于课堂朗读的时间也有了足够的保证:每堂课不少于10分钟……但是,在初读时布置的“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的朗读的任务,到了反馈时却成了单一的检查生字新词的天地了。于是,这“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的目标就在过了字词这一关后戛然而止了。再来想想那多种精彩纷呈的朗读,把范围缩小在一个句子、一个段落上。尽管它在一定范围内训练了孩子朗读技能,但离对全文“读得正确”之间还是有很大差距的。
(三)检测导向:正确朗读是考点
近两年来,昆明的教育改革的力度越来越大,和北京朝阳区的教育接轨,进行教育质量检测。从检测的题型中我们不难发现,汉字的正确读音是很重要的考点。是啊!作为中国人,自己的母语应该读正确、读规范势在必行。
(四)名师指点:正确朗读是关键
曾听过、看过一些大师们的课,如,贾志敏、于永正,他们的课堂就是“正确读文”的课堂:打开课本,从标题开始一字一句地往下读,不放过一个字音、一个字义,一节课过去了,两节课过去,课文读正确了,读流利了,内容也理解了,重点难点也被突破掌握了。近一年来,我校专门聘请云南省市级的小学语文专家到校指导我们的教研工作,多次提出老师一定要大声的读书,把书读正确!听了专家的指导,我发现“正确朗读”确实是朗读三维目标中最难的一步。不信您可以试试!试想,这些一流的专家们都如此注重“把课文读正确”,作为小学语文老师的我们不是更应该承担起这任重而道远的工作吗?
二、解决问题的策略
前面提到“正确朗读”课文的标准应该是“六不”——即“不错字、不加字、不漏字、不重复、不颠倒、不读破句”。如何消除“六不”,近两年我一直在摸索、寻找,发现从下面两个方面努力确实很有效,与大家共同分享。
(一)把握语基
读准字音
不读错字
1.把惯错字归一归类:
俗话说得好:“中国字读半边”。汉字的读音与汉字的构字规律有关,大多数汉字都是形声字,其读音以声旁为主。但也有一些字例外,它们没有遵循这个规律。这部分的字就需要我们老师进行“惯错字归类”,特别提醒孩子们读正确。以六年级语文部分惯错字为例:“涕(tÌ)泪、蓟(
jì )北、弥( mí)留之际、踱( duó)步、侮(w)辱(r)、筵(yán)席、顷( qng)刻间、潸( shn
)然泪下、粗糙(co)、惴惴(zhuì )不安、惬(qiè)意、粘(
zhn)补、扉(fi)页、铁砧(zhn)、子聿(yù)、一幢(zhuàng)房子、花蕊(ru)、烙(lào)印、教诲(huì)、炽(chì
)热、连翘(qiáo)花、灰椋(liáng)鸟、按捺(nà)不住”等等都是学生最容易读错的,归类后反复训练,学生才能正确读准。
2.为多音字选定读音:
一篇文章,除了生字以外,还有许多的多音字,那么这些多音字在这篇课文中该读哪一个音呢?我们必须根据语境,判断这个字的意思,根据意思,确定多音字的正确读音,这是为多音字确定读音的重要方法。例如:《我和祖父的园子》中“当祖父下种(zhng
),种(zhòng )小白菜的时候,我就跟在后边,把那下了种(zhng
)的土窝,用脚一个个地溜平。哪里会溜得准,东一脚西一脚地瞎闹。有时不单菜种(zhng
)没被土盖上,反而被我踢飞了。”的“种”的读音,语境中含有两个意思:名词:植物的种子;‚动词:种植的意思。那么根据语境,才可以确定以上的读音。更难区分的是《理想的风筝》一文中“他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支圆木棍,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为我们讲课。逢到要写板书的时候,他用圆木棍撑地,右腿离地,身体急速地一转(zhuàn),便转(zhuàn)向黑板,写完了粗壮的粉笔字,又以拐杖为圆心,再转(zhuàn)向讲台。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天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zhun)多少次。而他每转(zhuàn)一次,就引起同学们一阵激动的心跳。”中的“转”,当真转晕了我们老师,到底读什么?百度、光碟、教参、杂志众口不一,难以分辨,真的让老师们晕头转向,怎么办?了解“转”的不同读音的不同意思,根据语境,就可以确定读音。
另外,多音字中有一些日常生活中常常被人们读错的,很容易干扰学生的读音:校(jiào
牙、嫦娥奔(bèn
)月、悄(qio)无声息、连翘(qiáo)花、垂蔓(wàn)、博闻强识(zhì)等等举不胜举。只有我们老师心中有多音字,孩子才能将课文真正读正确。
3.根据音变来确定读音:
语文基础知识中读音上有一个音变规则,它包含四种变化:变调、轻声、儿化和语气词“啊”的音变。音变是有一定规律的,学习和掌握这些规律,把这些规律运用于正确读文中,能使我们的文章读得更正确、更流畅、更自然、更谐调,发音更轻松。
举个例子:
《题秋江独钓图》
清
王士禛
一(yì)蓑一(yí)笠一(yì)扁舟,
一(yí)丈丝纶一(yí)寸钩;
一(yì)曲高歌一(yì)樽酒,
一(yì)人独钓一(yì)江秋。
在《题秋江独钓图》一诗中,“一”的音变遵循了这样的规律:“‘一’在去声前变为阳平,在非去声前变为去声。”除了“一”,语文课文中还存在很多“上声的变调”“七、八、不的标调”“‘啊’的音变”(变调只是在读书、说话时音调发生变化,在注音时,仍按原调标调。)“儿化音”“轻声”的音变。只有读的时候注意了这些音变才能把课文读得更正确不是吗?
4.特别的字的读音强记牢:
还有一些字古代的读音是一种,现在又按现在的读音,如:
坐骑的“骑”古读 jì,今读qí 。
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斜”古读作xiá,今读作xié。
初闻涕泪满衣裳的“裳”应该读“cháng”.在古代,“衣”和“裳”有明显的区别,《说文》曰:“衣,所以蔽体者也。上曰衣,下曰裳。”也就是上衣下裳。“初闻涕泪满衣裳”中的“衣裳”是“衣”和“裳”的合称,即“衣服”。但现在又读作shng.
‚还有一些ABB的叠词,如:沉甸甸的“甸”,字典里只有diàn一个读音,但读的时候就要变成din。这在现代汉语中属于语音的音变现象。单音节形容词的叠声后缀,不管原来是什么声调的字,多半念成阴平调(一声)。如:白生生,冷飕飕,黑洞洞,沉甸甸.但也有仍念原声调的,如,软绵绵,金灿灿。
总之,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小学语文基础知识就是我们的“葵花宝典”,掌握了这个“秘籍”,正确朗读课文就迎刃而解。
(二)加减重倒破
三读来铲除
铲除了“不错字”的问题,又如何铲除“不加字、不漏字、不重复、不颠倒、不读破句”的问题呢?不妨试试“三读法”。
1.同桌齐读
第一次初读课文,最好是“同桌齐读”。此时的同桌齐读可以发挥它的独特的作用:同桌一起读,是最小范围内的齐读,能让孩子在第一时间内察觉到错误所在——“哪里读错了;哪里加字了;哪里漏字了;哪里重复了;哪里颠倒了;哪里读破了”,同桌都能第一时间发现,并第一时间在同桌的监督下改正刚才的错误,重新再读,直至读对;同桌齐读,两人范围内的齐读,还能保留孩子朗读时的鲜明个性,而且如果同桌中存在明显的朗读距离的话,后者还能跟随他人优秀的脚步。有些错误,特别是在朗读中加字漏字而又不影响句子意思的时候,学生往往是浑然不知的。而这一点,同桌齐读却能做到。
2.全班交流读
当然,同桌齐读的方式是两位学生之间的互相监督、互相促进、互相学习,范围较小。对我们老师和其他孩子来说,老师心中无数,孩子所学有限。一句话,正确读文落实还不够,还必须进行全班范围的反馈,这时,全班指名交流读就起到关键作用。教师可以设计两个问题:“谁来把你的进步读给大家听?‚谁想用自己刚才的错误来提醒大家?”让学生再把刚才读错的句子读一遍,并能说出原因。教学相长,最好的老师是学生自己!仅仅两个问题,就真正落实了初读正音的目的,何乐而不为?
3.自由朗读
第一遍,同桌齐读,发现有读错的地方做上记号,对有错的句子进行同桌再读。第二遍,全班交流读。第三遍,在全班交流之后,再一次的自由朗读全文,让学生在交流反馈后有一个再落实改进的机会。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已初步掌握了正确的读法。
亲爱的同行们,我想,倘若我们能在每一篇课文的初读中都能如此这般地去训练孩子,去落实这“正确读文”的目标,那么,相信“把课文读正确”将不在话下。朗读是传统教育的一块瑰宝,它有着其它教育方式所不可替代的作用。正确的朗读又是朗读的基础的基础。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重视并加强正确读文的训练,才能使“朗读”——这棵在中华大地上已生长了千年的苍天古树重新焕发青春的光彩。
各位老师,你“正确”了吗?让我们并肩同行在“正确读文”的大道上!(昆明经开区施娟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