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龙应台《目送》

(2010-11-08 10:20:08)
标签:

目送

龙应台

龙应台博客

文化

分类: 品读应台
 有与朱自清先生《背影》齐美的散文吗?一篇推介作家龙应台新书《目送》的书评,有这样一句话,“读这样的文字,让我不由得想起朱自清先生的《背影》。”

    于是,到书店问询,“有没有《目送》?”导购员应声答道,“有,龙应台写的。”随即,一本装帧简洁精美的《目送》置于眼前。

    七十多篇文章,一个多月的深夜捧读,就这样,《目送》萦绕脑海。夜深睡意渐浓,却不忍合上书皮,“再看一篇,再看一篇”,很久都没有如此不忍释手。

    龙应台的书读得很少,对她“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文字感触不深。这一次,却是从她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缘的虚无中,窥见了她另一面的幽微、深邃、忧伤和美丽。

    细读,字里行间,弥漫着娓娓道来如泣如诉的气息,不曾唏嘘。然而,合上书后的好几次梦里,竟然依稀有书中场景的形影,无声的泪水,流醒了即将天明的夜。

    在《你来看此花》的代序中,作者说,“在中国台湾、香港,新、马和美国,流传最广的,是《目送》。很多人说,邮箱里起码收到十次以上不同的朋友转来这篇文章。”选定它作为书名,人们会想,那是一种怎样的境地和感触?感同身受的似曾相识?一别惊鸿的暮然回首?龙应台说,“整本书,也就是对时间的无言,对生命的目送。”

    《目送》置于第一篇,写了生命中两件小事:儿子十六岁到美国当交换学生,在机场,她看着儿子通过护照检查、进入海关,背影倏地消失,没有回头;多年后,她父亲在医院的最后时光,她又看着轮椅上被护士推回房的父亲背影。通过这些事,她开始理解个人生命中最私密、最深埋、最不可言喻的伤逝,才是刻骨铭心的痛。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这样的感悟,在文中出现两次。没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奔放,让人只有怔怔的止步和迷茫的眼。这迷茫,有遗憾,也有坚定。

    书中,作者对父亲背井离乡漂泊一生却无时不刻遥念故土的游子之情的描摹记叙百转千回,让人想起余光中笔下的乡愁。十六岁从村里走失,到七十年后的回来,隔海相望的离愁,“不过是一个下午去市场买菜的时间”。只是,当年离开,是生龙活虎的青春年少,而今回归,却是托在子女手中长烟一空的骨灰《魂归》。震耳的鞭炮声中,父亲念诵《陈情表》,唱起《四郎探母》,垂暮之年回忆起童年哭喊“我对不起我妈”的片段,在漫山遍野生开着白花的茶树间,穿越时空,成为永恒,也浸润、消失在不重来的目送里。

    从《目送》到《魂归》,就这样,“二十一世纪的《背影》,跨三代共读的人生之书”就这样,翻过。“再犀利的笔也有难以言尽的时候,作者心路的曲折我们无法尽览,但对亲情和人情,作者心底的凄清与渴望,却用最朴素的方式绽放出了最动人的诗意。”在一篇《难舍龙应台的忧伤和美丽》中,读者如是感慨。

    还有,“怀着相机走山走水走大街小巷,上一个人的摄影课”的作者,在《目送》的绝大多数文章配上了她的摄影作品。“你未看此花时,此花如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之外。”深夜,灯光下,端详作者信手拈来无关紧要毫无主题甚至模糊的瞬间插图,这一句序言,又浮现在脑海。想着,瞬间如花,作者就是来看此花的?

    “真的,不好说。”连作者都这么说,那就再翻读一遍吧,看是怎样的《目送》和目送。

作者: 彭展    来源: 中国石化新闻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