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博文
标签:

是我们

方小

剧场

谈到

感觉

        据台湾“中央社”报道,李国修辞世,台当局文化部门负责人龙应台闻讯后难过地说,李国修演到最后一秒才谢幕,他的离开“就像一位小学同学走了”。

  台当局“文化部”表示,已在第一时间启动申请台湾地区领导人褒扬,预计4日在“行政院”会议中审议,以肯定李国修对台湾表演艺术的卓著贡献。

  李国修一生致力戏剧创作,他曾说过秉持着父亲的教诲,“人,一辈子能做好一件事,就功德圆满了”,这件事对他而言就是舞台剧。

  他毕生原创编导将近30出叫好又叫座的舞台剧,作品《三人行不行》、《西出阳关》、《京剧启示录》、《女儿红》等脍炙人口,一手创立屏风表演班并获得“文化部”卓越级扶植团队肯定。

标签:

龙应台

台湾

《联合报》

林渊泉

户政事务所

杂谈

http://y0.ifengimg.com/news_spider/dci_2012/03/f47e9c5af51e95b9cce7fdf0cdb6698d.jpg

“文建会主委“龙应台昨天回家乡高雄茄萣考察,见到熟悉的巷道直呼好怀念。图片来源:台湾《联合报》

中新网3月19日电 据台湾《联合报》报道,“回到故乡好高兴”、“小时候约会的地点就在这”,台当局文建部门负责人龙应台18日展开就任后的首趟村落文化行脚,第一站选在家乡高雄市茄萣区,当地孩童不认识她,有几分“笑问客从何处来”的味道。

龙应台表示,自己小时候像是马戏班的孩子,出生在高雄市大寮区,住过大树区,14岁那年搬到茄萣渔村,一直到22岁大学毕业后才离开,人生成长重要的阶段是在茄萣过的,“茄萣基本上决定了我的南方视野”。

昨天她在茄萣赐福宫前下车,透露儿时在此玩耍,小时候约会也在赐福宫门口,自己很多作品中都有茄萣的身影。

龙应台尤其念念不忘林渊泉医师,数度谈起。她说,虽然父亲担任巡佐,小时候家里环境不好,生病了不敢看医生,林渊泉知道龙

标签:

龙应台

台湾

香港大学

南方都市报

梁文道

杂谈

http://nf.nfdaily.cn/nfdsb/content/images/attachement/jpg/site88/20111219/00256491bb991058c7bc0c.jpg

  龙应台在演讲。论坛现场座无虚席,地上也坐了不少观众。

  昨日,第三届中国建筑思想论坛在深圳市音乐厅举行。“传统与我们”,在玻璃幕墙上的这一主题标语格外显眼。

  在中国现代建筑走过了一个多世纪的今天,由南方都市报联合国内主要建筑杂志主办的这一公益论坛再次直面“传统—现代”这一话题,并把显得空泛的“现代”概念置换为“我们”———一群生活在中国当下,在不同地域风土、不同社会形态中的活生生的主体,凸显“走向公民建筑”这一宗旨。

  来自两岸的建筑思想界的精

标签:

杂谈

    一脚踩进去,大吃一惊,马上想回头就走,但是偌大的黄土高原上,到哪儿再去找一个厕所?于是犹豫不决地就站在那儿打量。

      没门的厕所不是没见过,但是眼前这个结构嘛,非但没门,在坑与坑之间只有一堵矮墙,也就是说,蹲着的人一偏头就可以看过去一排人头,当然都属于别的正蹲着的人。若是不偏头直视前方,就得准备随时和那进进出出的人打个照面……当然是人家站着你蹲着,人家穿着衣服你半裸着,人家从高处俯看正在用力的你。哎,越想越是全身起鸡皮疙瘩。怎么办呢? 
 

      只好面对着墙壁,低下头来。至少在三面墙的环护之下,有被掩蔽的错觉;而且也避免和别人四眼相对。我像一只缩头缩尾的病鸵鸟蹲在那儿,然后就听见有人走进来;是新加坡来的作家。她叫了一声“哎呀!”就停在那儿不动。过了一会儿,发现了我,遂也走了过来,默默地作了我的邻居。

      在我们离开时,看见另外两个坑上也已有了人;两位来自河北的作家
标签:

姜文

中国

太阳照常升起

龙应台

让子弹飞

杂谈

 9日下午,两岸两个名人在台北进行了一场没有交集的“荒诞”对话。一位是最近遭受不少批评“太过矫情”的台湾名作家龙应台,一位是《让子弹飞》再度使他曝光于镁光灯下的大陆名导演、名演员姜文,他们出席一场名叫《时代/眼光》的演讲会,龙应台任主持,姜文任演讲嘉宾。

  这是两个表现方式迥异的人,龙应台很严肃很深沉,姜文很荒诞很嘲讽。当天下午两人的互动也因此变得“精彩有趣”。

  她抛来“眼光”,他就“头晕”了

  开场,作为主持人的龙应台,按地主之仪把嘉宾姜文赞扬了一番,称赞他“是大陆演艺人员中产量特别少、影响却很大的人,这与他的犀利眼光和独特创作有很大关系”。

  姜文没有顺龙应台的话语进入“眼光”主题,而以习惯性的嘲讽口吻称 “有点头晕”。为什么呢?姜文对着龙应台说,“刚进入会场时,龙大哥把手拍在我后背,感觉你就像《教父》中的大哥,我突然有点晕。”他转而面对观众说,“龙大哥刚才要求我,她提一个

(2011-06-23 09:36)
标签:

龙应台

西山

目送

孩子你慢慢来

亲爱的安德烈

文化

文/甄鹏

龙应台的这本《目送》在我书架上放了近一年,最近才全部读完。读后的感觉非常复杂,这绝不是梁实秋式的轻松小品文。编者在封底写道:“《目送》的七十三篇散文,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决然的虚无。”尽管这些评语非常贴切,但是难以精确描述《目送》的广度和深度。

此书有两篇文章最流行,分别是《目送》和《(不)相信》。后者实际上是一篇评论,具有典型的龙应台式风格 犀利而流畅。这篇文章在大陆最受欢迎。作者解释道:“是不是因为,在大陆的集体心灵旅程里,一路走来,人们现在面对的最大关卡,是‘相信’与‘不相信’之间的困惑、犹豫,和艰难的重新寻找?”(《代序:你来看此花时》)

与书同名的文章《目送》是此书的点睛之作。文章描写了儿子的长大和离别、父

(2011-03-04 14:47)
标签:

莉萨

新竹

南方周末

保重

三明治

杂谈

分类: 心情随笔

 

 

要赶去机场,时间很紧,路上不知塞不塞车,但我还是给莉萨打了个电话:“十分钟后到你家。然后直奔机场,准备点吃的给我。”

十分钟后,莉萨趿着拖鞋,穿着运动裤,素颜直发下楼来,我们坐在她阳光满满的客厅里。她开始谈正在读的飞力普·罗斯的小说,我猛喝一杯500cc的酸奶加水果,囫囵吞一个刚做好的新鲜三明治。吃完喝完,还带一杯滚烫的咖啡,有盖,有吸管,匆匆上车。上车时,莉萨塞给我一本书,《2007美国最佳散文选》,让我带上飞机看。

车子启动,将车窗按下,看着门里目送我离去的莉萨,我用手心碰唇,给她一个象征的亲吻和拥抱。

一路飞奔到机场。临上机,再给她打个电话:“你让马丽去帮我打扫时,拜托,洗衣机里有洗过的衣服我忘了拿出来晾,请她处理,还有,冰箱里过期的东西全部丢掉,都发霉了。”莉萨说,“没问题。你要保重。”我也说,“你保重。”

(2011-02-24 10:40)
标签:

香港

资治通鉴

城市基础建设

中环

全唐诗

文化

分类: 心情随笔
每一个大城市都像一件华美的大衣,大衣里可能也都长满了虱子。对一个过路的客人而言,他不太有机会翻开大衣,看见衣缝里密密麻麻的虱子,但是,大衣扣不严整,里头露出不怎么好看的破絮,却是大城市的常态。在万商云集的纽约,到处可见眼睛红肿全身酸臭的男人,裤裆的拉链坏了,脏骯的毛发露出来,脚上趿着别人的鞋子,手里拿着喝空了的酒瓶。在开阔大气的莫斯科,每一个街角都有拽着长裙的吉普赛女人搂着睡着的孩子街头乞讨。孩子永远是睡着的,使你怀疑他是否被喂了药。在官气十足的北京和灯火辉煌的上海,无家可归的人用各种眼神看着你,逼你毫无退路地看见他的一无所有,也看见你和他之间险峻的阶级对立。在台北,这个带点文人的懒散气质的城市,你得特别到夜市里或地下道,才能看见几个少了腿或胳臂的人坐在地上用头磕地。

  香港的「大衣」华丽得不寻常。中环的大楼有的雍容优雅,有的气派恢弘。内部装潢讲究设计的艺术美感,外部大楼和大楼之间的细节衔接,讲究实用效率,整个城市基础建设的完整和绵密,可能是世界第一。如果只看表面,台北跟香港比起来,像个初初进城的乡下村姑,刚刚学会抿着嘴擦口红。

标签:

香港

官方语言

英语

紫藤

进退失据

杂谈

分类: 英台杂文
变得跟谁一样?
    
    不论是北京还是吉隆坡,香港还是台北,都有一个「国际化」的共同面貌:Starbucks 咖啡馆不管在哪一个城市里都可以俏生生地站在街角,7-11商店取代了原来老先生老太太开的杂货店,最流行的嘻哈音乐和服饰到处可见,好莱坞的电影比欧洲还早上市。生活的韵律也与国际同步:二月十四日买花过情人节,十月底戴上面具参加「万圣节」变装游行,十一月有人吃火鸡过感恩节,十二月广场上万人空巷载歌载舞庆祝圣诞节;年底,放烟火、开香槟,倒数时,亲吻你身边的人。
    
    新加坡和香港已经是英语的城市,台北的新政府为了「国际化」开始要求政府公文要有英文版,公务员要考英文,全民学英语,而最后的目标则是:把英语变成正式的官方语言。
    
    从北京到吉隆坡,「国际化」成为一个举国上下努力追求的目标。但是,慢一点,究竟什么叫「国际化」呢?
    
    如果说,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