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迹寻踪】 分湖便是子陵滩——初览芦墟(7):芦墟古桥

标签:
名城苏州古迹寻踪吴江区分湖芦墟古桥 |
【古迹寻踪】
江南水乡,雨水多,河流、湖泊多,为了便于乡民进出,势必造桥通路,因此,桥也多。“小桥流水人家”,自古以来,不知有多少文人騒客,都会用这句经典的文字,来描述这烟雨江南的旖旎景色,成了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唐诗人杜荀鹤说:“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白居易说:“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都是说苏州城里的桥多。但苏州乡下桥的数量也并不逊色,单单一个小小的甪直镇,就有“七十二顶半桥”之说。由此,我对苏州的古桥特别感兴趣,在寻访古迹的时候,每到一处是有桥必看。这次在芦墟也不例外,在访古宅、赏骑楼的间隙,也寻访了老街上的古桥,只可惜时间太紧促,没能全面搜寻,故仅找到了三座古桥,即观音桥、登云桥和檀中桥(残桥)。
苏州市文物控制保护建筑。本名泰生桥(桥名额上即是此名)。初建无考。乾隆三十五年(1770),由里人吴之湄等募资重建。清时,桥西北堍建有小庵,庵内供奉观音像,遂俗称观音桥。桥为单孔拱桥,南北向,矢高3.2米,中宽2.2米,桥顶望柱上雕有狮子,维妙维肖。2014年12月,由当地政府斥资修缮。
苏州市文物控保建筑标志牌。
横观观音桥。
纵视观音桥。
桥栏和桥洞卷石。
桥联,东西向各有一对,可惜字迹模糊,看不清楚。
桥洞卷石上镌刻了多幅莲花座经幡石刻。
2014年落架整修时,为按原样以防弄错位置,每块石都编了号。
二、登云桥
苏州市文物控制保护建筑。始建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乾隆四十六年(1781),曾迁至城隍庙前岳家浜,后因市民行旅不便,于嘉庆二年(1797)重建于现址。桥为拱形单孔,南北向,矢高4米,中宽2.2米,桥面石上镌有“八宝紋”图案,颇有特色。2014年12月,由当地政府斥资修缮。
登云桥简介牌。
纵观登云桥。
桥栏与拱卷。
东西桥名额。
西向桥联:龙光远映千门色;虹影高涵万户春。
桥顶“八宝紋”禅意石刻。
三、檀家桥
檀家桥在檀家桥弄口,弄因桥而得名。南北向,现为双孔梁桥,桥已残损,两堍台阶尚好,桥墩可能已重新叠筑过,梁已全毁,现为钢筋凝土梁。此桥没有任何介绍资料,只能以下面三张照片作为参考了。
檀家桥北堍的檀家桥弄口的弄名标牌。
檀家桥北台阶,尚好,但整桥已残损,桥面已成了钢筋混凝土浇制的了(见下图)。
檀家桥远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