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迹寻踪】
亭林公园访古探胜系列
一、昆山市文物保护单位之5:抱玉洞
抱玉洞位于亭林公园玉峰山顶芙蓉峰下,始建于宋代(960—1280),洞口的上方为人字形,向阳,洞高2米多,洞内底部平坦,约8米左右。为供奉梁代慧向和尚所建。
据悉,当时,慧向初来昆山建寺时,年岁已高,生活条件极差,住在玉峰山的山洞里,又暗又潮,风、雨、寒、热,他全不在乎,克服了常人无法克服的困难。在梁武帝的授意下,经过慧向大师的精心选址。筹集建筑物资,亲自监督工地,终于在梁天监十年(511),于玉峰山脚下建成了“慧聚寺”。随着岁月更迭,慧聚寺又演变成现在的华藏寺。慧向法师的晚年,驻锡扬子江心虾蟆山,并入寂于此山。
宋代时洞内供奉着华藏寺(前身为慧聚寺)的开山大师慧向的石像。该石像及莲花底座均用青石雕成。石像一直存放到1958年烧制石灰时被毁,莲花座现尚存。该洞与1997年被列为昆山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抱玉洞》昆山市文物保护单位标志碑
标志碑背面的抱玉洞简介
《抱玉洞》石刻匾额
抱玉洞外貌
玉峰山下的华藏寺,即慧向法师于梁天监十年(511)所建的“慧聚寺”
在抱玉洞下东南不远处玉峰山中峰山道旁的山坡上竖有一青石碑,上刻“玉泉井”三字,碑首有“宋淳熙七年(1180)山之僧于芙蓉峰下凿得此泉乃名之”,碑末有“公元一九九二年
立 程振旅书”。有资料摘录如下:“玉泉井建于宋淳熙七年(1180),由邑人徐守仁、僧妙因凿,深30米,初名“雪井”,井水清洌甘醇,山上僧人取水饮用。明
成化间,邑人张绅提出:“玉以山名之,泉亦从山出,亦可以山名
之。”遂更名为“玉泉井”。至清光绪六年,玉泉井湮没干涸。长达
700多年的古井仅留下遗迹,故立碑其旁,留于后人”。
“玉泉井”碑
“玉泉井”碑碑首文字

从抱玉洞经玉泉井登山,即是玉峰山中峰,峰顶原有一古寺,解放后部队在此建雷达站及其兵营,将
山上古寺全部拆毁。下面是我们在雷达站大门口的台阶上发现的几块被当作台阶石的原古寺的青石构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