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蚕祠是古典庙堂式建筑,正面门楼飞檐斗拱,气势轩昂。旁侧是八字形清水砖壁,朴素雅洁,再前过栅门是小广场,原是香客集散处。三座拱门正中竖匾为祠名,两侧上方分别书写“织云”和“绣锦”,是为当年盛泽丝绸业繁荣的写照。过门楼不远就是戏楼,戏楼两侧与厢楼相通,戏台朝北,下面的石板广场延至正殿前,场地开阔,可容万人。正殿雄伟高敞,供奉中中华民族人方始祖轩辕、神农和嫘祖三座塑像,嫘祖是黄帝的妻子,是她教会百姓养蚕缫丝,是我国丝绸行业的祖师爷。殿上挂“先蚕遗泽”、“衣被苍生”的匾额。以往养蚕之前或养蚕期间,乡民到祠里去拜一拜,祈求神灵保佑,取得蚕茧丰收,所以,以往先蚕祠里香火鼎盛。
正殿西南,月洞相隔是三上三下的议事厅,晚清民国年间盛泽大小丝行近百家,从业者千人,在此集会议事盛况空前,议事厅前有水池曲桥,亭榭回廊,树石花卉,幽雅清逸,别有洞天。
为了弘扬丝绸和民俗文化,盛泽镇于1999年耗资200余万元加以修缮,使之重放异彩。
13、耕乐堂(清代、吴江区)
耕乐堂位于吴江区同里镇,系明代处士朱祥所建。占地约六亩四分,建时有五进五十二间,莫旦撰记,称有燕翼楼等。后经历几朝兴废,现尚存三进四十一间,有园、有斋、有阁、有榭。跨进门厅,露明三间,庄重朴实,高大宽畅,形为清代后期建筑。宅楼西侧有一条陪弄直通后园,园中置有荷花池,荷池四周湖石镶砌,高低参差,清幽别致。
荷池南面有鸳鸯厅,面阔三间,窗明几净,与环秀阁隔池相望,一高一底遥为对景。出庭院,过三曲小桥,便来到清秀典雅的环秀阁。环秀阁跨水而筑,造型别致。从环秀阁绕假山辗转而下,便是桂花厅。桂花厅自成院落,院中植有金桂、银桂两株古树,历尽风雨沧桑,每年金秋季节,古桂依然馥郁芬芳。
14、丽则女学校旧址(1911年、吴江区)
图片转载自网络


丽则女学校旧址位于吴江区同里镇新填街南濠弄,紧靠江南名园——退思园。
丽则女学的创始人是退思园第二代主人任传薪(1887——1962),字味知,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任传薪就读于国学大师金松岑创立的“同川自治学社”,与著名爱国诗人柳亚子为同社学友。光绪三十一年(1905)春,他在柳亚子、蔡元培、金松岑等的教育救国思想影响下,萌生了开展女子教育之心,于1906年2月办起了丽则女学。
丽则女学初创时期条件相当艰苦,当时任传薪在母亲的支持下,将父亲建造的退思园作为校舍,退思草堂、琴房、旱船、桂花厅等都变成了教室,同时捐赠家藏的5万多册书籍,开设图书馆,另辟自然实验室、音乐室、小工场等,并在校外建造一个风雨操场。他于1907年秋天,在丽则女学设艺术专修科,发展艺术教育。1909年,又开设了师范本科班,为家乡培养女教师。
由于入学人数逐年增长,原有的花园校舍已不适应,任传薪遂于1911年购地建造了一幢七开间的两层教学大楼。1916年,又在两层的基础上加建为三层,至此,这幢教学大楼使用面积达到617.48平方米,总高15.9米。该楼为歇山顶,用清水砖垒砌,屋面铺小青瓦,出檐有飞椽,灰缝以石膏嵌线,楼窗均饰花纹,底楼建拱形门柱走廊,二层北侧有统长阳台,白石膏镶护栏,室内光线充足,宽敞明亮,给人以既雄伟挺拔又秀丽精致的感觉。这样的建筑在当时国内乡镇中,堪属罕见。在教学大楼加建为三层的同时,大楼西北侧新建了一座清水嵌线、六柱八字式的校门。至今,近九十年时间过去了,教学大楼仍保存完好,校门也基本保持原貌,只是原置有的铁栏杆和后楣额上的“起弱之门”四字已无存。
丽则女学校址之所以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除了教学大楼外,更有一块值得纪念的“国耻纪念碑”。此碑立在教学大楼北侧的“雪耻亭”中。雪耻亭为一座四角亭,由同里籍著名书法家钱太初先生题写亭额,亭两侧分别有一个大坛,坛中各植着一棵参天青松,亭四周香樟、广玉兰等绿树繁茂蔽日,并散发着阵阵清香。跨阶登上雪耻亭,只见“国耻纪念碑”似一把利剑立于亭中,碑身正面“五月九日国耻纪念之碑”十个大字苍劲有力,凝视碑身反面的碑文,一段可歌可泣的史事呈现在面前。
这块纪念碑立后,也曾历经沧桑。抗日战争爆发后,为免遭破坏,由无名爱国志士掩埋在了地下。时隔40余年,至1980年,赵承祖先生在绿化校园时发现了此碑。1982年,予以重立,1992年9月,为更好地保护此碑,在碑基上建造了“雪耻亭”。
注:丽则女学校旧址为原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退思园的拓展项目。
15、赵陵山遗址(新石器时代、昆山)
图片转载自网络
赵陵山遗址位于昆山市张浦镇赵陵村。占地约1万平方米,为一海拔高10.5米的椭圆形土墩,系良渚文化早期大型土筑高台。1990、1991、1995年3次考古发掘,发掘面积2000平方米。文化堆积层厚9米,上层为春秋时代遗存,中层为良渚文化,下层为崧泽文化。共发现以良渚文化为主的墓葬94座。引人注目的是,这些墓葬均与土台关系密切,按墓主贫富贵贱分区埋葬,并有规模较大的集中杀殉现象,这在良渚文化遗址中属首次发现。出土文物600余件,其中玉器200余件,石器130余件,陶器270余件。玉器中神人鸟兽透雕玉饰尤精湛。该遗址的发现对研究良渚时期的社会现象有重要意义,1992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成果之一。
16、顾炎武墓及故居(清代、昆山市)
此图片转载处网络
顾炎武墓及祠堂1956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文革期间曾遭到破坏。1984年、1987年、2000年昆山市分别拨款进行重建和修葺。经过修缮后的顾炎武故居,包括顾炎武故居、亭林祠堂和墓及顾园三个区域,为千灯明清宅第之首。
故居为整个宅第主体,朝东落西,为五进古香古色的明清建筑,自东而西依次为水墙门、门厅、清厅(轿厅)、明厅(正厅、楠木厅)、住宅楼,北侧有备弄连接灶房、读书楼和后花园,故居前与千年石板街相接,后与顾炎武墓地和顾园相连。该区域主要再现亭林先生居家生活、读书场景,各厅内陈列顾炎武先生塑像、手迹、著作、生平事迹和国内外对顾炎武先生及其作品的研究成果。
亭林祠和亭林墓。落北朝南,东侧有门与顾炎武故居相通,西侧墙外为顾园。祠南向三间两厢一门楼,以三间相通作一大祭堂。两边墙上及外面走廊墙中嵌有砖石刻碑12块,记述先生事略。其中一块有先生所著《日知录》中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庭中盘槐、桂花各两株。现亭林墓露台均用花岗石砌造,石阶七级,围以石栏杆。
顾园。占地30亩,位于故居西南侧,与故居祠堂及墓均相通。是依史恢复修建的融湖光水色、历史人文为一体、具有江南私家园林风格的游览区。内曲水环绕,亭台坐落,小桥曲径。黛瓦粉墙、花木扶疏、虚实相映,是春阳咏梅、炎夏观荷、进秋赏桂、寒冬览翠的绝佳去处。环水有致
用阁、思宜园、颂桔轩、“归奇顾怪”(二石斋)、秀石虬松庄、秋山亭、三徐居、慈母阁、四柿亭等及碑廊等10个景点,各景点以诗文、字画、语录、塑像等形式寓意亭林先生的精神和生平。
17、玉燕堂(明代、昆山市)
图片转载自网络
玉燕堂原名“怡顺堂”,俗名张厅。位于昆山市周庄镇北市街南首,始建于明正统年间(1436—1450),为明代中山王徐达之弟徐孟清后裔所建,清初出卖给张姓人家。共六进,房屋60间,占地面积1400平方米,建筑面积1884平方米。正厅南侧设有幽暗狭长的备弄,足有20米长,左侧可连通堂楼,右侧可进入花厅,备弄底下有一条晶莹的小河穿越水阁而去,与南湖相通,一副“桥从门前进,船自家中过”的建筑特色,是我国保存完好的明代民居之一,为无数古建筑家们看重。
玉燕堂的正厅依然保留着殷实人家的模样。整个大厅亮堂轩敞,期间布置以红木打造成的家具,古色古香。大厅庭柱一抱粗左右,较为罕见的是该柱础是木鼓墩,这也是它为明代建筑的显著标志之处。厅上匾额两边与屋顶左右都结彩张灯,让整个厅堂沉寂中透出一点喜气热闹之意,仿佛让人回到前朝主人举行宴会,迎送宾客之时。
玉燕堂因其自身的幽雅古韵,1995年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同时也成为江南六大水乡之一周庄的著名景点了。
18、秦峰塔(明代、昆山市)
梁天监二年(503年),延福禅寺僧从义,在千灯浦西、延福禅寺南、千灯镇的中心,募建七级秦柱峰(现名秦峰塔),明洪武年间重修。
该塔系砖木结构,高十一丈六尺一寸(合38.7米),横断平面为正方形,每边长一丈四尺六寸四分(合4.88米),顶刹系铁铸,
高二丈一尺(合7米),铁葫芦作顶,下焊八角环,每角立一紫铜小鸟,再下嵌四片白铜形大耳形片,大耳片边有铁连接顶层四只翘角,每角檐下系铜铃,阵风吹过,铜铃叮当,令人心旷神怡。塔内各层用扶梯连接,每层都用楠木作为底板,可直上顶层,旧时顶层设有茶室,各层外围装有木栏杆,可远眺四方景色,清代方豪思有诗云:“千墩墩上塔层层,高入云霄碍野鹰。我欲登上观四海,秋风病骨未堪胜。”明末塔坍。清代,径山僧嵩堂募捐重修,恢复原状。雍正二年(1724年)7月,大风吹折秦峰塔顶,折页上铸有万历铸钱数枚犹未毁。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由延福寺僧见云募修,至四层,资尽而止。同治年间,太平军与清军作战时,秦峰塔的各层搁板、扶梯、四周栏杆均付之一炬(现尚存顶层搁板)。至此,不能拾层而上,游人只能望塔兴叹。1962年、1963年进行“封角护塔身”保护性维修。1978年,进行“围墙”护塔维修,1989年,进行加固塔刹、更换避雷针等维修。1994年,大修,恢复宋代风貌,游人又可登塔远眺。
19、敬业堂(清代、昆山市)
图片转载自网络

位于昆山市周庄镇南市街,俗名“沈厅”,始建于清乾隆七年(1742年),由沈万三后人沈本仁建成,共七进五门楼,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大小一百多间房屋,为典型的“前厅后堂”的建筑格局,前部是水墙门,供停靠船只、洗涤之用;中部是墙门楼、茶厅、正厅,为接送宾客,办理婚丧事及议事之处;后部是大堂楼、小堂楼、后厅,为生活起居之处。前后楼屋之间均由过街楼和过道阁连接,形成一个大的“走马楼”。整个建筑规模宏伟,布局严谨,雕饰华丽,精雅古朴。1986年、1990年、1996年分别进行了维修,1995年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未完待续
(本文资料转摘自网络,略作删改。图片未注出处者为姑苏老沈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