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城苏州】
苏州市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26处)(一)
1、甲辰巷砖塔(宋代、姑苏区)

甲辰巷砖塔,是座小巧玲珑精致的五层楼阁式古塔,高仅6.28米,塔呈平面八角形,每层有腰檐出挑,门窗方位交错,通体由青砖砌筑,不用寸土块石,不施粉彩,造型古朴清秀。该塔早在清代末年就湮没在民居宅院中,环绕塔身又搭建了房屋,恰似“养在深闺人未识”,直至1982年文物普查时才被发现。那时砖塔年久失修,第五层已残缺,塔刹全无,人称其为“半节塔”。1993年国家拨款维修才恢复了原状,并辟一塔院,成为苏州特有的小街深巷一景。
甲辰巷砖塔的建造年代,历史上没有记载,因为宋〈平江图〉上在此位置有塔的标记,加上塔具有浓厚的宋代风格,所以一直被认为是宋塔。后在维修时用“热释光”测定,才得出此塔建于唐代末年至五代期间的结论。此塔有些部位和构件的做法和风格早于宋代,例如塔檐平缓,斗拱用材体量比例相对较大,做法也不同于一般宋塔,这些建筑特征均富有明显的唐代风格,但确切建造年代还有待于进一步考证。
2、开元寺无梁殿(明代、姑苏区)


开元寺在苏州盘门内东大街,创建于三国东吴赤乌年间(238--251),原名通玄寺,唐开元二十六年(738)改今名,五代后唐同光三年(925)由城北迁现址。本是苏州历史上著名佛寺,现只有建于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的藏经阁岿然独存。阁内原供无量寿佛,亦名无量殿,因完全采用砖拱劵取代梁架木结构,故习惯称无梁殿。殿为两层楼阁,面阔七间,重檐歇山顶。楼层正中有精致的斗八砖构藻井,四壁镶嵌石刻《梵纲经》和《华严经》。外墙前后上下各辟五座拱门,有《勅赐藏经阁》汉白玉横额。倚柱、须弥座、垂莲柱、雀替、华版、额枋、斗拱、平座栏杆等仿木结构装饰,无不工细精巧。殿顶及腰檐敷盖绿、黄二色琉璃瓦,与青砖墙面组成和谐的色调,正脊饰琉璃游龙,戗角立四大天王像。这种全部采用砖劵结构的无梁殿,出现于明初,盛行于明代后期至清代前期。现存的此类建筑全国仅有十多座,分布在北京、山西和江苏。苏州开元寺藏经阁比较而言规模虽不大,但结构和细部手法较精,庄重中有玲珑秀丽之气,反映出明代苏州建筑的高度水平。
3、苏州织造署旧址(清代、姑苏区)

苏州是中国“四大绸都”之一,自古丝织业发达,为中国丝织中心之一,被誉为“丝绸之府”。为满足宫廷需求,自元代起朝廷就在苏州设立织造局,明代由太监兼理织造,1646年(顺治三年)建织造局,又名总织局,1674年(康熙十三年)改为织造衙门,亦称织造府或织造署,由内务府派郎官掌管。
据史料记载,苏州织造署与江宁、杭州织造署并称“江南三织造”。1684年(康熙二十三年),在织造署西侧建行宫,作为皇帝“南巡驻跸之所”。原织造署规模宏敞,厅堂、园池、机房、吏舍齐备,占地甚广。惜1860年(咸丰十年)全部毁于兵火,同治十年重建,但未能恢复旧观。苏州织造署旧址还保存有清《制造经制记》及顺治、乾隆、同治年修建碑记,共五方,包括以瑞云峰为中心的行宫遗址在内,是“江南三织造”中现存遗迹最多的一处。
4、卫道观前潘宅(清代、姑苏区)


苏州城东卫道观前西端一座老宅,曾经是清乾隆、嘉靖年间,被誉为富甲苏城的“富潘”的(礼耕堂)祖宅。此宅为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徽商潘麟兆所建。占地6700平方米,建筑面积7500平方米,坐北朝南,可分五路六进,后通混堂巷,规模庞大,屋宇高峻,装修精致,现状尚称完整。中路建筑偏西,依次为门厅、轿厅、大厅及三进楼厅。系硬山造,面阔五间17米,进深13.7米,台基为花岗石、锁口石加侧塘石,高55厘米,锁口石厚达26厘米。明间设置踏步三级,制作精细,平整光滑。扁作梁架构,前廊设一枝香轩,厅内置前后船篷轩,中为四界大梁。前檐挑檩头雕水浪龙头鲤鱼,内挑雕灵芝梁垫,原厅内左右稍间隔有矮墙半栏,喜庆祝寿时,大厅权作戏台,男宾在厅中观赏,半栏外供女宾看戏听曲。综观该大厅,结构规整,用材粗壮,制作精细,为清乾隆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后堂为五间两厢楼,重檐式,楼下前构鹤胫轩、船篷轩、梁垫雕有各种花卉,保存完整。
|
5、东吴大学旧址(清——民国、姑苏区)



东吴大学旧址位于十梓街1号。清同治十年(1871年),美国基督教监理公会在苏州十全街设立存养书院,光绪五年(1879年)迁至天赐庄,并改名博习书院。并入中西书院。二十七年,中西书院又迁至天赐庄博习书院旧址,建立东吴大学堂,或称东吴大书院,成为美国基督教在中国建立的早期教会大学之一。辛亥革命后改称东吴大学。开办之初,只设中学班,学生不足百人。三十一年开始招收大学学生。宣统三年(1911年),上海中西书院并入。该校西学课程大体仿效美国大学,国学则自作安排,分设有文、理、法三个学院和附中数所。1952年10月,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东吴大学改组为江苏师范学院。1982年6月,改制为苏州大学,成为江苏省属第一所综合性大学,校舍规模已较东吴大学旧址大为扩展。
东吴大学旧址占地约6万平方米,建筑总面积2.1万平方米。校门北向,总平面略呈纵长方形,主要建筑分布在草坪操场的北、西、东三面。其中有清光绪二十七年秋开工,二十九年春落成,位于全校中心的钟楼"林堂";宣统元年秋开工,三年落成的图书馆"孙堂";1924年秋建成的科学馆"葛堂";1934年建成的学生宿舍"维格堂";1935年建成的学生宿舍"子实堂";1936年建成的建身房。这些建筑各具风格,或作欧洲古典式,或仿中世纪城堡式,或效美国教堂式,既多样又统一,至今保持原貌。此外北部有一排六座与校门平行的小楼,造型美观,有的为美国西部住宅式样,陆续建成于光绪三十三年至1919年,当时均为高级教职员居住。西面还有一幢五层楼,为1936年建成的女生宿舍。
6、天香小筑(1935年、姑苏区)


天香小筑位于人民路80号,是一处中西合壁式花园别墅,现有面积24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33平方米,分住宅和园林两部分。住宅在西部,坐北朝南,前部大门已拆除,现存建筑呈"回"字形格局,有大厅(鸳鸯厅)、主楼及东西两厢楼。三幢楼组成"品"字形。主楼面阔三间,各楼上下相互以廊贯通,中为略呈方形的庭院,往来方便,井然有序。屋顶为硬山式,覆以绿色琉璃筒瓦,使建筑显得富丽。各楼间隙以湖石丛竹点缀,富有生气,地面铺筑花街。各楼有"蕴玉"、"凉香"、"真趣"、"涤尘"、"选胜"、"清源"、"正本"等砖刻门额。内部结构均采用传统形式,门窗格扇裙板雕刻花卉、古钱、鸟兽等图案,以及王羲之、蔡襄、赵子昂、董其昌、王文治、翁方纲、郑板桥、邓石如、曾国藩、李根源等历代文人书法。
园在主楼东侧,作横长方形,占地1000平方米,园中堆土叠石为山,砌石阶小径,山上建有六角凉亭,树木葱茏。偏东设平台,可居高眺望。山周绕以水池,缀以湖石、花径,池北亭廊曲折蜿蜒,为休憩赏景最佳处。旧时园内山石奇形怪状如动物,故称百兽园。该宅园以苏州传统第宅庭园布局和结构形式为基调,吸收了北方建筑风格,同时又融合了西洋建筑的某些特征,在外观、装饰等方面较为别致协调,富有当时的时代气息,具有独特风格。1993年,在园内曲廊东北角废弃的下房基址上,增建了一座中式小楼。
天香小筑为1935年上海鼎盛、鼎元、繁康钱庄经理,吴县洞庭东山翁巷席家花园主人席启荪所建。一度被汪伪省长李士群占为公馆,继而归汪伪师长徐朴诚,解放后由党政机关使用。目前天香小筑保存较好,基本未失原貌。
7、草鞋山遗址 (新石器时代、工业园区)
唯亭草鞋山遗址,堆积厚、内涵多,因此也被中国考古界称为“江南史前文化标尺”。文化堆积层厚11米,可分10层,从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到春秋吴越文化,整个序列几乎跨越太湖地区、乃至长江下游一带新石器时代,到先秦历史的全部编年。
在1973年的科考中,发现了草鞋山遗址中属于良渚文化时期的墓葬群。而在不久前的一次草鞋山遗址考古成果新闻发布会上得知,又发现了一处崧泽文化晚期的大型墓群。而这一发现将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之间完整地联系了起来,将有助于形成太湖流域史前文化发展序列。
8、万佛石塔(元代、虎丘区)
万佛石塔,原名禅师塔,位于镇湖西华的西京村。它面对太湖,隔湖与光福窑上山相望。太湖水患多,而塔是佛的象征,佛是威力无比的化身,为了消灾镇邪,南宋绍兴年间(公元1131—1162年)始建该塔,作为镇湖之物。整塔共10801尊武康石佛像。塔朝南辟一近似火焰的塔门,门高2.1米,阔0.72米,正面额上刻有“古塔重兴”四个大字,东西两面均刻有“阿弥陀佛”四字。塔门两侧镌有楹联一副,上联是“造塔功德愿众生”,下联为“发菩提心同成佛道”。
(未完待续)
本文照片由姑苏老沈摄,文字摘自网络,略作修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