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Mary
Taylor Brush申请了一项称之为“可以让飞行机器在空中几乎看不到”的专利技术。她和身为美国著名艺术家的丈夫George de
Forest Brush相信可以利用绘画艺术为飞机设计隐身迷彩。早在美国与西班牙的战争时期,George的画家朋友Abbott
Thayer就尝试为美国海军舰船设计保护色。到1916年,美国加入一战的可能性日趋明显,George就在一架法国单翼机上进行迷彩涂装试验,妻子Mary作为飞行员也利用自己的技术来帮忙。
一战初期,法国陆军最早组建了专门的迷彩部队,招募有相关专业技能的平民,其他国家也纷纷跟进。德国人喜欢用扭曲的菱形图案作为飞机迷彩(见上图的Fokker
D.VII),源自印象派绘画技法,在远距离上可以让飞机融入背景天空中。美国在1917年组建了工程兵第40团,负责隐蔽炮兵阵地和海军舰船,进而让飞机也更难被发现。除了贴近自然环境的迷彩方案,英国画家Norman
Wilkinson还设计了“炫目迷彩”,与立体派绘画相似,以强烈的几何形状让观察者的视线无法集中,先是用于舰船,后来也被地面车辆和飞机应用。不同于隐身效果,炫目迷彩会让敌人在一定的距离和角度上难以锁定目标,此外还可以让友军容易识别避免误伤,飞机落水后也容易被发现救援。
英国Felixstowe
F.2A水上飞机采用粗线条的炫目迷彩,反而可以混淆敌人的视线。
Brush和Thayer的设计属于模仿自然界动物的隐身迷彩,一些猛禽的腹部毛色比背部浅,在阳光下结合阴影会使得身体不明显。因此飞机腹部采用浅色可以降低立体感,让敌人不易察觉。George和Mary夫妇试验了略有不同的所谓“反清晰迷彩”,想让飞机与天空一样明亮而近乎透明。他们首先采用的是浸漆的丝绸机翼,但不够耐用,后来试着在亚麻蒙布上开洞透光,或是不开洞而是在机身内亮灯来散射光线,Mary还驾驶那架法国单翼机在纽约长岛试验隐身效果。
虽然Mary的专利没有进入实用阶段,但这种隐身思路在二战中又被捡了起来。曾经在B-24轰炸机的机头和机翼前缘加装灯光来降低正面的可视度(在整个机身下方亮灯的耗电太高),试验证明有效,但雷达和其它隐身技术的发展很快使之不具备实用性。
Mary的“隐身飞机”的机翼残片后来被发现并收藏在博物馆中。
来源:AIR & SPACE
MAGAZINE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