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增压机舱——更快更高更舒服

(2018-01-10 09:47:25)
标签:

客机

航空技术

杂谈

分类: 云间畅游
增压机舱——更快更高更舒服

    1937年8月5日,洛克希德的XC-35从俄亥俄州代顿的莱特军用机场起飞,进行了第一次研究飞行,开始测试它最主要的革新技术——增压机舱。XC-35不是第一种采用增压技术的机型,但却是当时第一架能对机组人员和乘客所在空间同时增压的机型。之前,德国容克斯的Ju 49只对驾驶舱增压,法国法尔曼的F.1000上也只有飞行员能享受这种待遇。
    早期飞行中,飞行员发现如果上升到4500米以上高度,又没有额外的氧气供应,他们会很快失去知觉。配备氧气面罩可以解决高空缺氧的问题,而在1934年9月,环球飞行先驱Wiley Post制造了一具类似后来的宇航服那样的全增压套装,可以让穿戴者飞到1.2万米的高空。不过飞机乘客可受不了这么笨重的服装,战机飞行员也会觉得太过妨碍,最好的做法就是让整个机舱环境保持在低海拔时的状态。
    XC-35从洛克希德的Electra 10A改进而来,机身改成圆形截面,增压后能确保压力传到机舱各个部分,避免出现压力集中的角落。原先的矩形舷窗也改得更小,能承受内部的气压。洛克希德与美国陆军航空队合作的XC-35项目结果相当成功,不仅获得了美国航空界最高荣誉柯利尔奖杯,还让陆航决定在后来研制的波音B-29轰炸机上采用整体增压机舱,客机版的波音307也是如此。
    到1950年代,大多数客机都具备了增压机舱。当喷气发动机将飞机带到更高的空中后,机舱增压更是必不可少了。



来源:AIR & SPACE MAGAZINE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