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大片-银幕上的战鹰(29)《东京上空三十秒》

标签:
二战太平洋战争抗战轰炸电影杂谈 |
分类: 航空影视 |
《东京上空三十秒》(Thirty Seconds Over
Tokyo)
1944年

24架B-25及其机组人员集结一地。
刚到基地想拍摄被宪兵以保密为由阻止。

罗森等人前往报到,但仍不知具体任务。

飞行员们在住处各有猜测。

第二天杜立特召集机组人员准备特训,并强调要严格保密。

罗森的妻子爱伦来到基地探望。

机组人员被要求熟悉彼此的岗位操作,并换掉诺顿瞄准具。

杜立特找来海军军官协助进行短距离起飞训练。

满载的B-25要在500英尺(150米)距离内起飞难度很大。

罗森将座机命名为“惊鸭”号。

终于在起飞线前将飞机拉起。

机组人员和家属在俱乐部开舞会。

欢乐的时光总是很短暂——紧急命令下达,罗森与妻子匆忙告别。

B-25超低空转场飞到旧金山海军基地。

飞机被吊上“大黄蜂”号航母。

罗森被安排与航母军官同住。

陆航飞行员们在航母船舱里容易迷路。

航母启航。

杜立特这时才宣布出击目标为日本(背后的蜂窝是“大黄蜂”号的标志)。

海军情报军官向罗森机组介绍要轰炸的目标。

航母舰队遭遇日本船只,行动被迫提前。

飞机上加装额外油罐。

B-25机队准备出发。

杜立特率先起飞成功。

罗森机组排在第7位出发。

为避免雷达发现从低空飞向日本。

领航员通报飞行方位。

投弹手安装特制的简易瞄准具。

进入日本领土,机枪手发现敌机,好在未遭攻击。

飞入东京市区寻找目标。

投弹手瞄准目标。

接连投下3枚高爆炸弹。

最后一枚是集束燃烧弹。

击中军工厂。

顺利脱身,从低空飞向中国。

天色渐晚,机组人员穿上降落伞以备万一要弃机。

在中国海岸遇到大雨,只能迫降。

5名机组人员游到岸上,被中国人发现。

游击队长查看罗森等人的伤情。

中国人将美国飞行员送往内地。

到达小镇临时安置。

日军迫近,美国人连夜转移,小镇很快陷落。

陈医生父子在简陋条件下医治罗森等人。

另一个获救机组也前来回合。

队友给罗森献血救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