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大家来找渣”的时间了~
10、法国 斯奈克玛
C.450“甲虫”(1945)

奇特的垂直起降喷气机,但在试图从垂直转向水平飞行时失控了(参见《渣机一箩筐45》)。
9、英国 休泼马林
508/525研究机(1950s)

508是采用非常规起落方式的舰载机型,还要安装一门大号无后坐力炮,很快发现这并不实用。525改为后掠翼和传统机尾设计,试飞不到一年即坠毁,以此发展出的“弯刀”舰载机也是名声不佳。
8、美国 康维尔 F2Y“海标枪”(1953)

想成为能从水面起飞的超音速战斗机,F2Y却始终无法解决在水面高速行进和飞行控制的问题,结果造成机毁人亡(参见《渣机一箩筐25》)。
7、伊朗
F-313战斗机(2013)

貌似先进隐形战机,这位“波斯征服者”恐怕还只是一具用于宣传的模型。
6、意大利 卡普罗尼-斯提帕(1932)

涵道风扇原理上能提高螺旋桨的效率,但这个“飞行圆桶”仍然臃肿而缓慢,倒是不容易害死人(参见《渣机一箩筐58》)。
5、英国 布里斯托尔188研究机(1962)

作为超高速飞行研究机,采用了很多防高温技术,但造价高昂的188却只能飞行25分钟,根本达不到预期的速度(参见《渣机一箩筐56》)。
4、美国 道格拉斯 X-3“匕首”研究机(1952)

与188一样徒有其表,实际只能在俯冲中勉强达到1马赫的速度,对超高速飞行研究并没什么卵用(参见《渣机一箩筐64》)。
3、德国 DFS
346研究机(1940s)

二战当中德国的“黑科技”之一,346采用火箭动力试图进行超音速飞行,让飞行员趴在机头的驾驶舱内操作以缓解高速下的生理不适。苏联人缴获之后进行了试飞,无论是滑翔状态还是动力飞行都充满危险,最终失控坠毁,至少证明了脸朝前的姿势并不舒服。
2、美国 贝尔 X-5研究机(1951)

利用缴获的德国技术,贝尔公司进行了可变后掠翼的飞行研究,但可变3个后掠角的X-5稳定性不佳,在一次试飞中进入尾旋无法恢复而机毁人亡,终被叫停。
1、美国 共和 XF-84H战斗机(1955)

为了让螺旋桨飞机也能突破音速,XF-84H采用涡轮发动机,曾被《吉尼斯世界纪录》列为最快的螺旋桨飞机,这其实并不准确。飞行中的振动和螺旋桨的啸音让飞行员和地面人员痛苦不堪,只有共和公司的试飞员飞过12次,军方飞行员表示完全不能接受(参见《渣机一箩筐7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