渣机一箩筐——盘点史上最差机型(93)

标签:
飞机航空史冷战杂谈 |
分类: 名机奇翼 |
失于不稳之——
在40年的战斗机开发过程中,从FF双翼机到F-14“雄猫”,格鲁曼公司的战斗机中只有XF5F-1“天空火箭”和XF10F“美洲豹”没有被美国海军接受。在1948年作为一种重新设计的F9F“黑豹”来研制,“美洲豹”发展成一种肥硕的机型,装有冒险性的第一种应用在军用飞机上的可变翼型或者叫做可变后掠翼。这种机翼连同相关的襟翼和扰流板系统,被证明太过复杂,但大多数麻烦来自于偏小的尾翼,以及“美洲豹”表现出几乎不可能保持平衡的飞行。在海军航空年鉴中显得奇特的是,该项目被取消是由海军的项目官员牵头的,通常这个人是最忠实于任何项目的,无论出了什么差错。这架能飞的“美洲豹”被用于测试航母甲板的坠机阻拦设备,而静态测试机身成了坦克炮的目标。
不像后来战斗机使用的可变翼那样只有外翼部分活动,XF10F的整个机翼都可变,需要一套复杂措施移动层板来填补空隙。机翼在最大后掠时方向控制处于边缘状态,低效的方向舵帮不上忙。扰流板系统过于复杂,导致偏小的副翼对滚动反应不足。全后掠角只有35度,性能上的提升很大程度上被变翼机构的额外重量抵消了。“美洲豹”是那些被西屋公司的J40发动机拖累的海军飞机之一,J40也陷入自己的开发问题,原定的后燃器一直未能获得。戴着美国海军战斗机 首要设计者的桂冠,格鲁曼公司终于歇菜了一回,还没在测试平台上验证过可变后掠翼的概念就去争取大批订单。在项目终结前,唯一一架XF10F只飞过32次,都是麻烦不断。
美国
格鲁曼“美洲豹” XF10F
Jaguar (1952)